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5篇
系统科学   5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6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5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河道变化对珠江三角洲网河区洪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1994年以来西、北江洪水进入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后,对水流规律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探讨河道变化对网河区洪水分布影响情况及引起变化的原因,供防洪工作及八大口门整治作参考。  相似文献   
62.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珠江口盆地文昌C油田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储层特征和物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性较粗,成分主要以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为中等偏低。储层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少量溶蚀粒间孔和粒内溶蚀孔;孔隙连通性中等,喉道类型主要为片状/弯片状喉道和缩颈型喉道。储层物性上表现为中孔、中渗特征,且上部物性差,下部物性好。储层的物性主要受到沉积微相和沉积构造的影响;成岩作用中胶结作用是研究区储层物性差别的重要因素,胶结作用减孔量达17.2%;基准面旋回的变化是影响储层纵向差异的主要因素,受基准面上升变化的影响,从下往上泥质含量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减小。  相似文献   
63.
分析长江水下三角洲YD 0901孔的粒度、TOC(总有机碳)和TN(总氮),建立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年代地层图(平均分辨率为20a).结果显示,"中全新世大暖期"(距今7ka~6ka)水下三角洲加速营造,同时闽浙泥质区开始缓慢形成.TOC和TN测试数据表明:在距今2.7ka左右,YD0901孔的TN含量逐渐增加,说明流域人类活动逐渐加剧;而TOC由于部分的成岩作用,含量并未明显增加.通过沉积相分析,得到最大海侵面的深度,为准确估算冰后期最大海侵以来水下三角洲沉积总量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4.
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浅层气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庆长垣南部黑帝庙油层发育于嫩江组第三段、第四段地层中,属松辽盆地上部含油组合.研究认为,本地区的天然气分布主要受构造和沉积控制,断层对天然气的运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古构造的高点地区(现在处于斜坡带)是现今天然气的有利聚集区;本区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厚度相对较小,模糊识别天然气预测显示该油层天然气呈分散状分布;但总体看,由于本区天然气埋藏很浅,容易开发,且天然气预测分布面积之总和具一定规模,因此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5.
利用水槽实验对三角洲分流河道与朵叶体的发育过程进行模拟,以期认识其形成特点。研究发现,实验过程中砂体的长宽比先减小后增大,并且由于砂体厚度从正前方往两侧逐渐减小,而且不同位置处的水流条件和泥沙供应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朵叶体发育机制不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朵叶体和片流是交互出现的。河道的类型主要分为4种,分别是顺直型、微弯型、分叉型、交汇型,其中交汇型还可分为Ⅰ型和Ⅱ型。顺直型河道在砂体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发育,微弯型河道主要出现在砂体发育的中期和末期,而分叉型和交汇型两种河道则主要出现在砂体发育的末期。  相似文献   
66.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严重的泥沙问题影响着黄河流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本文从黄河泥沙含量变化入手,采用多年均值的方法分析1957年至2017年不同时段黄河泥沙的变化,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视角阐释了水沙变化的原因,探究黄河水沙变化对下游河床、河口三角洲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提出变废为宝、加强监控、保护三角洲生态的策略。  相似文献   
67.
通过岩心描述和分析,并结合砂体分布形态,确认安塞油田王窑区长6油层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砂体为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各种砂坝和分流河道,在单井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砂体微相进行了分析.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等多项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的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储层岩性为细粒长石砂岩,主要自生矿物类型为方解石、绿泥石、浊沸石、伊利石、石英、长石和少量伊一蒙混层.储层面孔率一般5%~8%,主要为粒间孔隙、骨架颗粒溶孔、浊沸石溶孔和少量裂缝孔隙.部分微裂缝在地下处于开启状态.在成岩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长6油层成岩演化序列.油砂体研究结果表明,油藏分布和聚油面积受三角洲沉积作用控制,储层性质受砂体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  相似文献   
68.
介绍了三塘湖盆地侏罗系古地理沉积背景,依据大量地质资料,叙述了辫状河三角洲岩性、结构、沉积构造及其沉积序列等沉积特征。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中一种与油气富集密切相关的沉积类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沼泽煤和碳质泥岩构成良好的烃源岩和区域性盖层。而前缘河口砂坝构成相对较好的储层,在垂向上构成自生自储组合。  相似文献   
69.
以柳北油田Ⅳ2砂组为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以分级控制、模式指导、相控约束为对比方法,重建研究区扇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指出其对油田开发的指导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是受强烈构造活动产生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使得不同期次的沉积地层中微量元素、放射性等存在明显差异,造成Ⅳ2砂组顶界面上下自然伽马存在具有等时意义的拐点;短期旋回是自旋回或受自旋回干扰的异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不同期次间存在明显前积现象,前积角度为2°~5°,且层序地层自下而上倾角逐渐减小;超短期旋回是自旋回,其基准面的变化造成砂体叠置方式呈独立型、叠加型和切叠型,受水动力条件的控制,扇三角洲砂体往往以叠加型和切叠型2种叠置模式为主;短期旋回(小层)规模的注采关系不完善,导致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70.
为了探索舟山以东浅水海域夏季水团分布及温、盐日变化规律,基于舟山以东浅水区域时间分辨率为1h的温盐深(CTD)站点数据,首先对数据剖面取平均以研究其温、盐场结构特征,然后利用Fuzzy聚类法对该区域进行水团划分,最后根据水团划分结果分区域统计分析跃层特征,并计算温、盐日变幅极差值以研究其日变化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可分为沿岸流水团、近岸混合水团、黑潮水团、东海中-深层水团、东海中-深层混合水团;受黑潮支流与沿岸流混合下沉的影响,调查海域中部中-深层水体相对高温、低盐;沿岸流区与黑潮水区10~20m深度层的温、盐日变幅较大,与跃层深度对应较好,表层、次表层的较小,底层的近似为0;近岸混合水团跃层上界深度最大、平均强度最小,该区域表层、底层日变幅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