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he tumor suppressor p53 locates at the key point of cell growth or apoptosis balance,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p53 is tightly controlled by ubiquitin ligases including MDM2. Upon DNA damage stresses, p53 was accumulated and activated, leading to cell cycle arrest or apoptosis. We previously showed that Smad ubiquitylation regulatory factor 1/2 (Smurf1/2) promotes p53 degradation by interacting with and stabilizing MDM2, and consequently enhancing MDM2-mediated ubiquitylation of p53. However, it is unclear how the Smurf1-MDM2 interaction is regulated in response to DNA damage stress. Here, we show that in response to etoposide treatment Smurf1 dissociates from MDM2, resulting in MDM2 destabilization and p53 accumulation. The negative regulation of Smurf1 on apoptosis is released. Notably, this dissociation is a slow process rather than a rapid response, implicating high expression of Smurf1 might confer the resistance against p53 activation. Consistent with this notion, we observed that Smurf1/2 ligases are highly expressed in colon cancer,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pancreatic cancer tissues, suggesting the oncogenic tendency of Smurf1/2.  相似文献   
22.
采用PCR技术从人胎脑cDNA文库中克隆了usp14(ubiquitin-specific peptidase 14)基因编码区全长序列。序列分析表明人usp14基因含有peptidase蛋白酶C19A保守区,将usp14基因与pET-28b(+)载体相连,构建表达载体pET28b/usp14;把该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Rosetta(DE3)pLyS,以Isopropyl-D-thiogalactopyranoside(IPTG)诱导25°C 6小时,USP14蛋白获得高效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并用Ni-NTA亲和层析技术获得了纯化的人USP14蛋白,表达的目的蛋白大小约为56kDa。  相似文献   
23.
泛素化酶(Deubiquitinating enzymes, DUBs)通过与泛素化靶蛋白的相互作用,切割或去除靶蛋白的泛素链,进而逆转靶蛋白的降解,参与泛素相关的信号转导及人类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研究DUBs系统及其与人类疾病的相关性,挖掘出DUBs中新药的靶点对人类健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DUBs的种类、结构以及相关生理作用取得了新进展。本文通过对DUBs的分类、结构以及在肿瘤、免疫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关系和靶向DUBs的先导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DUBs相关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郭晓强 《自然杂志》2016,38(5):387-390
<正>蛋白质既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静态功能),又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动态功能),因此蛋白质的正常功能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本保证。细胞内蛋白质含量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以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过多造成浪费,过少则影响生理功能,因此蛋白质含量的精确调控对生命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蛋白质含量由合成速度与降解速度间的平衡决定。蛋白质合成由m RNA负责翻译,而  相似文献   
25.
p53修饰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洁  刘向宇  朱卫国 《科学通报》2009,54(18):2746-2758
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分子, 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正常生理状况下, p53水平很低, 细胞受到外界刺激后, p53水平升高, 稳定性增强, 继而参与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衰老、DNA修复或细胞凋亡等重要的生命过程. p53功能的精确调控至关重要, 涉及一系列翻译后修饰(泛素化、乙酰化、磷酸化、甲基化、泛素样蛋白质修饰等等), 这些作用互相协作、相互影响, 从而精密调节p53的活性. 本文探讨p53的各种修饰作用, 并分析其各种修饰与肿瘤发生的相互关系, 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6.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其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它是真核生物所独有的.与细胞坏死不同,它是一种主动过程,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发生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凋亡作为调控细胞生死的重要方式,在生命体中通常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不论过量的凋亡还是过少的凋亡都会引发疾病,有时甚至导致机体的死亡,肿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这种平衡是受到一系列核酸和蛋白严密调控的,其中包括抑凋亡的IAP家族分子、促凋亡的caspase分子以及具有多种功能的Bcl-2家族分子和p53分子,甚至包括目前备受关注的非编码RNA等.它们通过复杂的细胞信号转导网络,精细地调节着细胞生死的平衡,对于这些分子参与的调控细节的研究正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揭示其中的机制不仅对于了解细胞的生理行为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了解生命的起源以及寻找更为有效的疾病治疗途径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相似文献   
27.
E3泛素连接酶对于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非常重要。我们发现E3泛素连接酶Nrdp1通过抑制MyD88依赖的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活性并促进激酶TBK1和转录因子IRF3的活性,进而抑制Toll样受体诱发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但增加了巨噬细胞的干扰素-β分泌。Nrdp1可以直接结合并将MyD88和TBK1多泛素化,进而导致MyD88的降解和TBK1的活化。敲低Nrdp1的表达可抑制MyD88的降解以及TBK1和IRF3的活化。Nrdp1转基因小鼠表现出对脂多糖诱导内毒素休克和对疱疹口炎病毒感染的抗性。上述结果提示,Nrdp1同时具有接头蛋白和E3泛素连接酶的功能,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调节TLR反应。  相似文献   
28.
以AtTR1作为诱饵蛋白利用泛素分裂系统在拟南芥cDNA文库中筛选与拟南芥AtTR1基因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运用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Gal显色、PCR扩增及酶切分析等实验排除假阳性,并对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通过泛素分裂系统筛选到可靠的AtTR1相互作用蛋白质,测序比对后,选取HMA与AtTR1通过GST pull-down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证明它们确实存在相互作用,这对进一步研究AtTR1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在植物耐热中的作用和耐热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酵母双杂交实验(Y2H)和双荧光互补实验(BIFC)分别从体外和体内条件下检测了AtDWD与CUL4型E3连接酶的底物识别蛋白结合蛋白DDB1a和DDB1b的相互作用,发现AtDWD与DDB1b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而与DDB1a的相互作用较弱,相互作用区域位于AtDWD的C末端部位.说明了AtDWD是潜在的CUL4型E3连接酶的底物识别亚基.此外,本文中还发现AtDWD过表达植株对冷冻胁迫更加敏感.AtDWD可能参与冷胁迫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0.
拟南芥BAH1含有保守的C3H4型RING结构域,与DnaJ锌指结构类似.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BAH1进行体外泛素化实验证明了BAH1具有E3连接酶活性.然后通过表型回复实验发现BAH1融合J-domain结构域后(JdBAH1)和DnaJ一样能明显弥补danJ突变株MF634的热敏表型,在43℃存活;而转入突变锌指结构的JdBAH1C231S,C234S,C276S,C279S(JdBAH1△Zn1/2)菌株在43℃高温条件下不能存活,说明BAH1在大肠杆菌内具有类似DnaJ锌指结构的功能.因此,BAH1在E.coli中的功能有可能与DnaJ相似,通过锌指结构参与了DnaK/DnaJ伴侣系统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