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3篇
系统科学   33篇
丛书文集   69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257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195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5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油井、水井、气井井喷失控是施工过程中的一种工程事故。在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由于预防措施不当,补救工作不及时,往往会造成严重井喷或无控制井喷。严重井喷或无控制井喷之后,轻者可导致油、气资源浪费,造成环境污染,地层压力下降,生产能力降低;重者可导致全井报废或对整个油田、气田的严重破坏,给国家财产和入民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92.
在油田开采钻井过程中,要根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采中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的钻井技术,从而使得水平井和大斜度井钻井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然而,在钻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井斜较大而导致油页岩段井壁垮塌事故,进而影响到石油开采工程的顺利进行。本文主要是对油田水平井和大斜度井钻井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水平井和大斜度井钻井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3.
葡北地区已进入高含水采油阶段,综合调整挖潜是保证油田稳油控水的关键,井网加密调整,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合理的注水结构调整,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延长高产稳产期,配套的产液结构调整,使薄差油层开发状况得到改善。注水井采用多种增注措施压裂、酸化、调剖、纳米、表面活性剂解堵,同时油井实施压裂、补孔、换泵、堵水、拔堵、微生物吞吐技术,从而提高油层动用程度,达到储采结构进一步调整,逐步探索提高油井采油速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4.
文南油田沙三中亚段储层成岩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南油田是我国一个典型的低渗透油田,通过岩心的观察以及岩心分析数据研究,对文南油田沙河街组沙三中亚段砂岩成岩作用、成岩矿物进行研究。将研究层段的成岩相划分为粒间溶孔发育成岩相、斑状溶蚀成岩相(碳酸盐式和假杂基式)、致密胶结成岩相(碳酸盐基底式和碳酸盐孔隙式)、致密压实成岩相共四类成岩相及四类成岩亚相。分析不同成岩作用的测井响应特征,选取深浅侧向、自然伽马、密度、声波等测井曲线建立成岩相测井响应模式和成岩测井相模型。对研究区成岩相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认为沙三中亚段砂组成岩相的发育受砂岩组分和胶结物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渤海海上窄条状油田含油层系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分支河道型浅水三角洲沉积,具有平面上呈窄条状分布(平均宽度300 m)、纵向叠合程度差、厚度薄、层间矛盾突出、含水上升快等特点,且国内外对该类型油田并无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导致开发难度大。近年来渤海针对窄条状油田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开展了该类型油田稳油控水技术攻关研究:推导了窄条状油田注采井网见水时间公式,并利用均衡驱替原理对注采井组进行调整;研究了周期注水在窄条状油田中低含水期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进展。已经成功应用到了渤海海上窄条带状油田中,含水上升率明显下降,已实现累增油40万m3,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6.
常规岩心驱替实验中的注水倍数与整个油藏中注水倍数不一致,导致岩心驱替实验成果难以较好的应用到油藏开发计算中,因此需要知道地层中的微观注水倍数(也有的称为过水倍数)的分布,该微观注水倍数要求与岩心驱替实验中的注水倍数相一致。以五点法井网为例,确定了地层中的流线分布。流体是沿流线做一维流动,将每一条流线可看作是由若干个岩心连接而成,这样通过一维水驱油理论,可计算得到流线上的饱和度分布以及每个岩心的注水倍数,从而确定地层中的微观注水倍数分布。可以将岩心驱替实验的注水倍数与地层中的微观注水倍数相匹配。对于如何将岩心驱替实验结果应用到油藏开发指标计算中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针对子长油田王家湾区油藏开发中面临的问题,对长21—2小层选择多参数综合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划分。首先,优选了孔隙度(Φ)、渗透率(K)、泥质含量(Vsh)、孔喉半径(R35)、流动层段指数(FZI)等能充分反映储层特征的参数,通过主因子分析和系统聚类等数学方法对取芯井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并由此建立了各类流动单元的Bayes判别函数,在判别函数的基础上对非取芯井以测井解释数据为依据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结果表明:长21—2小层划分为四种类型(E、G、M、P)的流动单元,研究区以E和G为主,两者主要发育在河道主体,侧向连续性好,分布面积大。单井产量与流动单元类型关系密切,高产井主要分布在优势流动单元内;受流动单元纵向组合样式影响,E和G对M和P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吸水效果。  相似文献   
998.
针对姬塬长8部分注水井呈现整体投注压力相对较高,正常注水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过快,注水系统压力大,提出了泡沫酸酸化工艺。该酸液具有液柱压力低、返排能力强、黏度高、滤失小、对地层损害小、酸液有效作用距离长等优点。在室内对泡沫酸配方、酸液体系进行评价试验研究,首次现场试验,根据实验结果对工艺进行了改进,目前已在现场成功试验5口井,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999.
为降低综采工作面空气粉尘浓度,减小粉尘对矿工及设备的危害,在阳泉二矿81201工作面开展渗透棒注水试验。通过渗透棒性能测试实验和渗透棒注水试验研究,分析渗透棒的性能及其注水效果。结果表明:渗透棒具有较强的抗蒸发能力、润湿保湿能力;渗透棒注水后,工作面主要生产工序处的降尘效率均在80%以上,较普通注水提高30%以上;煤体润湿半径达20 m以上,是普通注水的2~3倍,可减少注水钻孔数50%以上;渗透棒注水后,煤体失水率降低2~5倍,注水速度可提高50%以上,说明添加渗透棒能提高水的润湿能力,拓展注水润湿范围,改善注水效果,为类似条件下煤层注水提高降尘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0.
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切六区辫状河三角洲为例,探讨了薄互层型储集砂体构型的建模方法。采用基于半幅点小层划分原则进行小层划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自然伽马相对极大值和(或)自然电位正异常来确定小层界线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储层、隔层厚度与深度的缺陷。分析了研究区夹层类型与分布,认为研究区以泥岩夹层为主,夹层的分布以局部为主,在此基础上,用低渗层厚度和渗透率回返程度两个参数来识别夹层,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建模精度。依据辫状河三角洲受河流、湖浪双重水动力控制,地层具低倾角砂泥岩薄互层的特点,提出了"硬"数据控制、分层建模、储层与夹层钳套的薄互层型沉积体构型建模研究思路,建立了昆北地区切六区辫状河三角洲构型模型。通过对构型模型进行构型单元间关系的研究认为,目的层存在侧向拼接、侧向分隔、进积型、加积型4种构型模式,但以各种砂体的横向拼接与纵向加积模式最为发育。与传统建模方法比较,在薄互层沉积的情况下,新建模方法更具优势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