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8篇
丛书文集   66篇
教育与普及   26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13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本试验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考察了2,4-二氨基-1,5-二甲硫基(DADMT)和N,N-二(2-羟乙基)苯胺(lsonol)分别与聚酯型预聚物和丁羟型预聚物因化反应过程,求出相应体系的反应动力学常数和表观活化能。并对扩散控制阶段的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72.
聚丁二烯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4—丁二醇(BDO)为原料,采用溶液二步法合成了4种硬段含量不同的聚丁二烯聚氨酯弹性体。探讨了反应温度、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应力—应变(σ—ε)实验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73.
将不同比例的聚环氧丙烷三元醇和工业生产的接枝聚环氧丙烷三元醇昆合,与甲苯一异氰酸酯或碳二亚胺改性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快速反应,合成了两类聚氨酯/乙烯酯脂互穿聚合物网络。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它们的拉伸断面以及经DSC的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由TDI合成的IPN,其两个络间的相容性有较显著的改善,显示出好的拉伸性能。然而,L-MDI合成的IPN,随工业接枝聚醚多元醇的加入,网格间的相容  相似文献   
74.
聚氨酯基互穿网络聚合物阻尼材料聚合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合成的网状聚氨酯为基.采用"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化技术、引入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体系, 通过改变聚氨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软硬段配比. 软段中异氰酸酯和羟基比例以及交联密度等因素,合成了一系列互穿网络聚合物(IPNs),通过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各因素的影响递次.确定出最佳合成工艺,并采用频率响应法测定了材料的阻尼性能,用PE-TMA热分析仪检测其玻璃化转变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75.
简述了一种重要的紫外光固化用基础材料——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PUA)的合成原理及合成方法,并讨论了其性能特点和应用.  相似文献   
76.
采用聚酰胺对环氧树脂进行扩链后并进行阳离子化改性,共混入聚氨酯固化剂,用外加乳化剂进行相反转,制得了环氧聚氨酯乳液,研究了溶剂用量及溶剂配比、改性环氧树脂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水溶性及固化剂用量等对乳液黏度和稳定性的影响.实验发现:树脂体系中溶剂量存在一临界值为8.8%(质量分数,下同),当溶剂量高于8.8%时,较难发生相反转,制得的乳液不稳定;当溶剂用量低于8.8%时,能发生相反转,且乳液稳定性好;疏水性的二甲苯部分代替亲水性的乙二醇单丁醚,能显著降低改性环氧树脂的黏度和最终乳液的黏度.当聚酰胺用量为环氧树脂用量的6.0%~6.5%时,中和度达65%,改性环氧树脂水溶性较好;控制固化剂量为改性环氧树脂量的15.0%~20.0%时,制得的乳液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77.
采用真空灌注工艺,制备磨碎玻璃纤维(MG)/聚氨酯(PU)/环氧(EP)灌封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U含量的增加,PU/EP共混聚合物的拉伸和冲击强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PU含量为15%时,共混聚合物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60.57 MPa,冲击强度为23.56 kJ/m2,与EP相比分别提高32.77%和115%。为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并保持良好韧性,采用添加MG的方法来增强PU/EP。当MG与EP的质量比为1:1时,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79.72 MPa,与PLJ/EP相比提高31.95%,而冲击强度为17.83 kJ/m2,仍保持较高水平;同时,与相同含量的活性硅微粉相比增强PU/EP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18.91%和11.51%。  相似文献   
78.
PU/PEG多孔相变膜的制备与形态结构的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PU和PEG的共混液制备的柔性多孔膜相变材料;并对膜的形态结构的特征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多孔相变膜的成膜机理和孔隙结构形成的原因,讨论PEG、DMF用量等因素对成膜工艺以及膜的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载体基质骨架结构多孔特征明显,工作物质分散存在于各孔隙之间;孔的形态受PEG的含量、DMF的用量、蒸汽处理条件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9.
NIPAAm系共聚温敏凝胶的溶胀与释药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系共聚凝胶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亲水单体丙烯酰胺(AAm)和疏水单体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制备PNIPAAm,P(NIPAAm-co-AAm)和P(NIPAAm-co-BMA)3种具有不同亲水性的共聚凝胶,研究NIPAAm系共聚凝胶对亲水性不同的2种模型药物的载药与释药行为。研究结果表明:NIPAAm系共聚凝胶呈现热缩温敏特性,在相转变温度(LCST)以下,随着凝胶亲水性的增强,凝胶的LCST升高,平衡溶胀比和初始溶胀速率增大;亲水性药物水杨酸钠的载药率提高,而增强凝胶的疏水性则有利于提高水杨酸的载药率;水杨酸和水杨酸钠的初始释药速率均增大,水杨酸钠初始释药速率明显大于水杨酸初始释药速率。对于亲水性相对较弱的水杨酸,高温下的平衡释药率明显小于低温下的平衡释药率,而对亲水性较强的水杨酸钠,PNIPAm共聚载药凝胶高温和低温平衡释药率相差不大;在温度低于LCST时,3种凝胶对于水杨酸的平衡释药率相差很大,而对于水杨酸钠的平衡释药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80.
合成了4种相对分子质量和官能度各不相同的聚酯多元醇,并与MDI反应合成了端羟基及端异氰酸基预聚体,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端羟基化合物与端异氰酸基化合物所构体系的粘接性能、热老化性能及热失重情况,结果表明该体系室温剪切强度为35~40 MPa,80℃,100℃和200℃剪切强度可达12~16 MPa,6~8 MPa和3~5 MPa,90°剥离强度为5~7 kN/m,T5最高为286℃,加入石棉后体系的高温剪切强度及耐热老化性能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