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6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96篇
系统科学   40篇
丛书文集   203篇
教育与普及   3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7篇
现状及发展   53篇
综合类   525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73篇
  2011年   304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223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59篇
  1998年   165篇
  1997年   170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40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87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根据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果,以及测井资料和试油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主要的沉积微相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道侧翼.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是主要的油气富集相带,长2油层由下而上的沉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沉积微相对下寺湾油田长2油层的分布及其油井产量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2.
利用电化学手段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表面成功制备了Rh纳米粒子,并发现包裹剂、支持电解质以及电化学参数对产物的形貌及尺寸有着显著影响.通过对上述参数的调控实现了Rh纳米粒子的形貌可控制备,得到了准球形、岛状以及片层状的Rh纳米粒子.此外对岛状Rh纳米粒子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种结构具有良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活性.  相似文献   
993.
将自适应hp有限元方法引进到自然电位的计算中。采用基于参考解投影型插值后验误差估计的自适应hp策略引导网格hp细化。利用该方法求解二维轴对称条件下的自然电位的矢量势方程,分析三层模型下的井径、钻井液、目的层电阻率、目的层厚度、侵入带半径和侵入带电阻率等因素对自然电位的影响规律。同时,计算五层介质和两层旋度源等复杂条件下自然电位。结果表明,该方法用较少的自由度获得较高精度的数值解,在计算精度和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994.
结合现有的单路混叠盲分离算法和心音信号的周期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dwt_ica的单路单周期心音混叠信号欠定盲分离算法.该算法首先得到一组单周期独立心音子波,然后把该独立心音子波加入到一个单路单周期心音混叠信号中,从而将一路信号变成一个多路信号,接着再利用ICA方法分离该多路信号,可获得源心音信号的一种估计.心音混叠信号的盲分离仿真实验表明,该算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利用化学浴沉积法制备了片状氧化锌纳米粒子。在室温下,利用X射线衍射谱,扫描电镜和光致发光谱对氧化锌纳米片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锌纳米片最强的衍射峰与<001>晶面相对应,显示出与普通氧化锌不同的明显的择优取向;片状氧化锌的尺寸为1000 nm×600 nm×60 nm;结果显示,刚制备的氧化锌的光谱包括一个紫外发光峰和一个蓝绿发光峰。片状氧化锌的生长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的乙酸锌前驱体在75℃通过水热分解反应沉积为氧化锌;第二阶段,氧化锌在低温下溶解,也称为老化阶段。  相似文献   
996.
利用频谱分解和地层切片多属性综合分析技术,结合关键井岩性资料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地貌形态,在塔北却勒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区古近系开展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优选出的GR拟声波反演最能有效预测目标砂体。通过对一系列典型地层切片的分析研究,结合钻井信息进行动态解释,可以看出研究层段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席状砂,纵向上主河道多期迁移叠置,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间沉积了相对稳定的滨浅湖泥岩。  相似文献   
997.
以迈陈凹陷古近系流三段三角洲地层为例,探索适合滚动勘探阶段井震结合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流三段为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类型。根据研究区单砂体厚度小、平面差异大的特点,构造新的地震属性类型,通过多属性优选和井点标定的属性定量分析预测砂岩分布,建立平面沉积微相的初步认识。利用相位转换剖面和地震相分析落实相边界位置,实现沉积微相的精细描述。该方法对其他地区滚动勘探阶段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用废旧电路板酸浸-电沉积法回收金属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既保障环保又达到最佳铜回收效果的目的,以废旧电路板经过初步破碎分离,得到铜金属富集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硫酸-双氧水浸出结合电沉积工艺回收物料中的铜。考察了铜浸出率与硫酸质量浓度、双氧水用量、浸出时间、液固比之间的关系,进行最佳金属浸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3.5 mol/L、浸出时间3 h、双氧水用量为20 mL、液固比10∶1条件下,铜金属浸出率最高可达到97.58%。电沉积尾液循环用以浸出铜,铜离子循环质量浓度不低于18 g/L,平均电流效率高于97.60%。在沉积温度40℃,阴极材料为T2紫铜,电流密度小于800 A/m2时,电流效率可以保持在97%以上。实验中铜回收率达到了97.58%。  相似文献   
999.
为制备硅油基Fe3O4磁流体,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平均粒径为11 nm纳米Fe3O4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选区电子衍射花样(SAED)、X线衍射分析(XRD)、振动磁强计(VSM)等手段对试样的微观形貌、晶体结构以及磁性能进行表征。在测得无水乙醇中Fe3O4粉体的pH-Zeta电位图基础之上,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类型、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量以及超声分散的时间对纳米Fe3O4颗粒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的纳米Fe3O4颗粒为面心立方结构,颗粒表面光洁且呈现规则的圆球形,粉体的粒径分布较窄。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和表面活性剂使用量的增加,纳米Fe3O4颗粒在无水乙醇中的分散效果在特定点呈现最佳效果之后逐步变差,5种表面活性剂分散效果由好到差的顺序是: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司班-80(SPAN-80)、司班-85(SPAN-85)、油酸(OA)、硅烷偶联剂KH-550。推荐纳米Fe3O4颗粒在无水乙醇中的分散工艺为:pH=7,PVP加入的质量分数3%,超声时间35 min,超声功率560 W。  相似文献   
1000.
为获得形貌均匀、晶形细小的TiO2-聚苯胺纳米复合薄膜,研究沉积条件对复合膜的影响,采用电化学沉积技术进行了复合膜的制备试验.试验确定了膜沉积的优化条件:电位为-1.5 V(VSSCE),pH=1.5~2.0,沉积时间为1 300 s.采用电化学方法、扫描电镜及热分析等测试手段对电沉积复合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循环伏安峰电流越小,对应的沉积膜的沉积质量越好;基底不同,复合膜形貌有着显著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沉积液中苯胺分子对电沉积反应过程、沉积物粒度及形貌有很大的影响,苯胺小分子的添加有利于得到晶形更为细小的TiO2-聚苯胺纳米复合薄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