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14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152篇
系统科学   48篇
丛书文集   342篇
教育与普及   58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4篇
现状及发展   29篇
综合类   1111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701篇
  2011年   974篇
  2010年   1010篇
  2009年   1211篇
  2008年   1278篇
  2007年   1167篇
  2006年   644篇
  2005年   416篇
  2004年   348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83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84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94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古潜山油藏裂缝性储层的测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古潜山裂缝性储层具有复杂的储集空间和储层非均质性 ,对缝洞发育程度的评价在储层性能的评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岩心分析资料为基础 ,将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 (FMI)、常规测井与地质理论相结合 ,对研究区的十几口井进行了详细的裂缝识别 ,对地层岩性特征、构造特征与地应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该区裂缝及溶蚀孔洞发育程度从南到北、从构造高部位向东、西两翼的构造低部位逐渐变差 ,最大主应力方向基本为北东东南西西 ,古应力的方向基本为北东南西。该方法的解释结果与地质情况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2.
根据准噶尔盆地南缘地质构造特征和相似理论 ,成功地设计并进行了两组实验 :①利用砂箱模拟了该区剖面中可见的三排背斜带以及背斜紧闭、向斜开阔的特征 ;②利用湿粘土模拟了南缘几排背斜带与边界断裂斜交成“入”字型的平面特征 ,对西南缘存在东、西分段性的形成机制给予了很好的解释。模拟实验结果表明 ,压扭性走滑作用可以产生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复杂构造现象 ,在右行压扭的区域动力学背景下可以产生与主位移带呈高角度斜交的张扭性断裂 ,以此可以解释南缘地区东、西分带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3.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亚段T-R层序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沙二下亚段划分为 3个三级层序 ,即沙三下层序 (SSⅠ )、沙三中层序 (SSⅡ )和沙三上沙二下层序 (SSⅢ )。SSⅠ和SSⅡ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T R旋回 ,其特征是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分布局限 ,湖进体系域厚度小 ,主要为细粒沉积物 ,退积式叠加 ;湖退体系域较厚 ,由进积式叠加的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T R层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层序形成早期的构造沉降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其基底快速沉降 ,湖水供应充分 ,湖平面快速上升。在层序形成晚期 ,沉积物供给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沉积物供给多 ,快速向前推进 ,湖平面下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因素对层序控制作用的转换促使其形成层序和体系域的边界。T R层序与三分层序之间的转换是由于层序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4.
将复变函数理论与位错理论相结合 ,在考虑了裂缝表面有流体压力作用且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下 ,建立了无限大介质中裂尖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学模型 ,利用该模型可对水力压裂中多裂缝间的相互干扰进行力学分析。假设裂缝沿着垂直于局部最大周向拉应力方向扩展 ,应用数值方法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求解 ,得到裂尖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转角。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裂缝间存在相互干扰时所产生的剪切应力强度因子远远小于法向应力强度因子。当两个裂缝尖端垂向距离为零时 ,法向应力强度因子达到最大值。两个裂缝尖端没交叠之前裂缝基本沿着轴线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小时 ,两裂尖偏离自己的轴线向避开对方的方向扩展 ;当尖端交叠面积较大时 ,两裂缝向靠拢对方的方向扩展 ,最终将贯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5.
给出了一个递归构造,并且应用这个递归构造给出了区组长为4,v≡2(mod12)和v≡6(mod 12)的SCDB(4,3;v);这相当于上述两类结构存在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46.
中国古建筑之斗拱构造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平宁 《安徽科技》2003,(12):59-60
一、斗拱在中国建筑中的历史渊源和作用 中国建筑所特有的斗拱,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初年,从西周到战国时代若干铜器的装饰图案中已有栌斗.到汉朝,斗拱不仅见于两汉时期,还见于东汉的石阕、崖墓和明器上的建筑中.及至唐代,斗拱已臻成熟极盛.这时的斗拱既用以承托屋檐或平坐,将屋面或楼面的大面积荷载传递到柱上,也是建筑形象组成部分.在建筑的整个立面构图上斗拱发挥了结构和艺术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表现出中国木构建筑稳健和雄丽的风格.此外,斗拱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到明代和清代,斗拱建筑结构已从注重力学角度阶段逐渐演变成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并进一步形成装饰化的规范发展阶段,这时已是一个与近现代建筑结构艺术有机衔接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47.
吉林西林河地区糜棱岩显微构造及其地质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吉林西林河地区糜棱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指出韧性变形是该区太古宙断裂变形的主导变形机制 ,同时阐述了在该区研究糜棱岩显微构造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8.
北淮阳带新元古代花岗质侵入体的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 ,在北淮阳带地层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之一 ,是将以前建立的一些变质岩群解体成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构造地层或岩石地层单位 ,并重新厘定了它们的含义和分布。最近从原卢镇关群、佛子岭群、梅山群中识别出了较多变形花岗质岩体 ,马文璞等运用单颗粒锆石 U- Pb法测得四个变形花岗岩的年龄为 74 4± 9Ma和 665± 3 9Ma,属新元古代。岩石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这些变形花岗岩的 R1 变化主要范围为 1 93 4~ 2 768,Ga/Al值位于1 .72~ 3 .61范围内。在 Zr,Nb,Ce,Y - Ga/A l图解上 ,它们主要落入后造山 ( PA)型花岗岩区 ;在 R1 - Ga/Al图解上 ,也属于后造山 ( PA)型花岗岩。上述事实可能意味着 ,Rodinia泛大陆的汇聚发生在新元古代变形花岗岩侵入之前 ,但随后即开始了拉张活动  相似文献   
149.
该文归类分析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组合数学试题的表现形式,并结合题例给出了组合配置问题的几种技巧性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50.
结合混凝土材料特性,分析了拱坝表面温度裂缝的成因,对其混凝土温度过程、温度应力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应用线性断裂力学的方法对表面温度裂缝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