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2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38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7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介绍了AUTOMATIG306全位置自动管板焊接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管壳式换热器的结构,通过工艺评定优选出的焊接工艺参数应用于生产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焊缝合格率达100%。  相似文献   
722.
绕花丝内插物强化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管壳式换热器的性能,提出了一种新型管内强化传热技术——绕花丝内插物.对绕花丝内插物的强化换热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绕花丝强化管内凝结换热理论模型,并进行了实验研究.绕花丝内插物可使流体在流动方向上做复杂的三维混合流动,提前诱发湍流发生.研究结果表明,管内插入绕花丝后可使换热量在低温差下出现“陡然”上升现象,提前进入湍流状态,换热量强化比高达3-4倍,而压降相对较低,是光管的2倍左右,此外,将理论计算值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符合得很好,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与其它内插物进行比较,绕花丝内插物不仅强化换热效果好,而且产生压降小。  相似文献   
723.
为了实现换热器仿真软件的实用化,从翅片管式换热器软件功能的具体功能实现出发,分析被研究的对象,进而对OpenGL交互性功能实现、流体网络自建模技术的实现、以及快速简化物性制冷剂计算模块的实现三个方面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结果证明:以上方法的应用为换热器仿真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了坚实的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24.
波形折流杆换热器的工业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波形折流杆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和壳程流体阻力性能进行了工业实验研究,管程流体为工业热醋酸,壳程流体采用循环冷却水。通过实验得到了该换热器在设计工况下的总传热系数,并应用修正的威尔逊图解法得到了管程、壳程传热准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725.
热管换热器流动与传热的CFD模拟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热管换热器结构特点及传热特性,建立了热管换热器壳程流动与传热的三维物理模型。模型中引入了多孔介质模型中的分布阻力和分布热源的概念,通过CFD计算软件模拟研究了热管换热器压力降与温度场分布,模拟研究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为热管换热器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26.
紧凑型回热器型面换热及阻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瞬变测试方法,对5种用于微型燃气轮机中具有高紧凑度的板翅式及一次表面回热器型面的换热特性和阻力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换热表面传热因子j和摩擦因子f的关联式,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727.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多孔介质、分布阻力模型、阶梯逼近技术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湍流方程组的求解采用了改进的k-ε模型和壁面函数法.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进口内径及相同的进口流量条件下,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的压降明显低于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的,且随着螺旋角的增加,压降呈减小的趋势.在小流量条件下,计算所得的换热器进出口总压降与实验值之间的偏差大部分在14%以下,最大为18%,能符合工程计算的需要.  相似文献   
728.
轴向导热对逆流式板翅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认轴向导热对复叠逆流式板翅换热器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数学分析建立了一组控制方程,定义了无量纲轴向当量热扩散系数(φ).用φ来表示换热器的轴向导热能力可以使换热器的二维模型实现一维简化,使计算工作更加简单方便,并可采用差分法解出其数值解.计算结果表明,轴向导热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随着φ和传热单元数(NNtu)的增大而加剧,导致换热器换热性能的恶化.为了减少轴向导热损失,应尽可能减小换热器的横截面积.同时,高导热性能的换热器材料也会加大轴向导热损失.  相似文献   
729.
换热器壳侧泄漏流对气液两相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常温常压下,应用电导探针,研究了TEMA—E型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各流路对错流区的气液分布状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泄漏流对壳侧错流区气液再分配有着直接的影响,且在不同的流型下,其影响作用大小有所差异。在环状流下,A流路的贯通作用使折流板前后对应区域的含气率基本一致;泄漏流E使A流路的贯通作用得到明显的削弱。泡状流时,A流路的贯通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730.
介绍了两种工作条件下管壳式换热器最佳换热面积的计算方法 ,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并给出逆流式换热器最佳换热面积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