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系统科学   10篇
丛书文集   22篇
教育与普及   4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3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通过对江苏沿海滩涂具代表性的银杏采叶园(A)、银杏果—叶—农复合园(B)、银杏材—农复合园(C)等3种不同银杏与农作物复合系统中植物和土壤养分分布规律及生物循环效率的测定分析,研究了不同复合系统的营养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各模式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含量(ρ)呈现出ρB>ρA>ρC的特征,而钾素含量是ρA>ρC>ρB,同时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变异系数都以B模式最大,钾素的分布较均匀。土壤养分的垂直分布基本呈现出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各模式各层养分含量的季节变化具不同特征。养分的生物循环率以钾最高,达55.26%,但模式B、C平均养分循环效率分别为45.6%、53.59%,明显高于A。氮素在各模式的总量是ρB>ρC>ρA,磷、钾都为ρA>ρB>ρC。土壤养分总体特征为有机质含量不高,贫氮缺磷,钾素较丰,因而提高豆类间作的强度,加强秸杆还田力度,增施磷肥是维持系统养分平衡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2.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平凉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和有机岩石学研究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平凉组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该区平凉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具有下段高于上段、泥岩高于泥灰岩和灰岩的分布特点,有机质类型绝大多数属于腐泥型,石板沟和桌子山剖面有少数样品为腐殖腐泥型特征,为进一步评价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资源潜力提供了基础.另外,采用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等多种方法和稀土元素分异程度的测定资料分别对该区古盐度和沉积速率进行了推算,研究了水体和沉积速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的控制作用,认为水体盐度与有机质丰度之间具有正相关性,而对有机质类型影响很弱;沉积速率与烃源岩有机质的丰度和类型之间也有直接联系,沉积速率慢,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相反沉积速率快,有机质丰度较低,类型较差,这为预测有利烃源岩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3.
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不断消耗土壤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以每年0.1%的速度下降,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不占地,不需要运输,在收割后即可进行.  相似文献   
24.
太湖入湖河流水质指标的年变化规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位于太湖西部宜兴市大浦镇的一条入湖河流水质的年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河道全年总氮含量监测值均劣于Ⅴ类水指标,其他水质指标相当于Ⅱ~Ⅳ类水水质,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体现为总氮含量的超标;(2)除TN、TP,其余水质指标在植物的生长季均劣于非生长季;(3)水体中BOD5、CODMn、Chla含量的变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变化是水体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触发因子;(4)降雨量与水体T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对其他水质指标影响较小,说明水体生态过程对TP的影响相对较小,TN等指标更易受水体生态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兰州市南北两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兰州南北两山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重点探讨了植被类型与坡向、海拔、坡度等环境因子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南北两山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分布变异非常显著,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为55.946%,49.597%,而全磷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空间变异系数仅为8.935%.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有重要影响,其中对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全磷质量分数不受植被类型影响,仅取决于土壤黄土母质.阴坡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均高于阳坡的,其中有机质、全氮质量分数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海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坡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呈负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26.
玉米秸秆还田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在操作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7.
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质孔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页岩有机质孔隙是页岩气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是页岩气的富集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对有机质孔隙成因、控制因素及页岩气储层的储渗性能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表明:有机质孔隙的成因包括干酪根生烃形成的孔隙与沥青裂解形成的孔隙2种类型。根据有机质孔隙大小,可分为大孔、中孔(介孔)与微孔。页岩气以吸附态赋存在微孔、介孔中,以游离态保存在大孔中。吸附态主要发生在孔径10nm的孔隙中,大孔中游离态烃以非达西渗流方式流动。有机质的成熟度处于0.9%~3.6%、腐泥组与镜质组显微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2.0%是有机质孔隙发育的有利条件;压实程度较高、较高的流体压力、脆性矿物含量高的泥页岩是有机质孔隙保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8.
探讨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孔发育的差异性,为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1 500倍和25 000倍电镜下,对四川盆地南部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笔石页岩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页岩中笔石、干酪根、固体沥青等有机显微组分丰富,有机质孔总体发育;但不同有机显微组分、同一有机显微组分的有机质孔发育均存在差异,个体较大的固体沥青有机质孔最为发育,干酪根有机质孔较为发育,笔石碎片有机质孔不发育。有机质孔是随着有机碳向烃类和碳质残渣转化而形成的,笔石富碳贫氢的特征导致其有机质孔不发育;不同母质来源的干酪根生烃潜力存在差异决定了其有机质孔发育存在差异;固体沥青有机质孔是在原油裂解过程中形成的,其发育程度可能主要与原油赋存的粒间孔隙空间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29.
以畜禽粪便中的典型组分——溶解性有机质、四环素和锌作为研究对象,以东北典型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批次实验法,研究了溶解性有机质、四环素和锌三元混合体系中土壤对四环素和锌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土壤对四环素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土壤对Zn的吸附既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也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四环素和锌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吸附的作用;溶解性有机质抑制了四环素在土壤上的吸附,促进了Zn在土壤上的吸附;在溶解性有机质-四环素-Zn混合体系中,四环素和溶解性有机质共存促进了Zn的吸附;而对于四环素的吸附,溶解性有机质和Zn的共存可以表现为促进作用,也可以表现为抑制作用,二者的相对浓度是决定其作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0.
碳循环是生命改造地球的最主要途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其储碳-释碳的异常波动对地球表层系统演化具有革命性影响.然而,中元古代无机碳同位素的相对稳定表明,地球碳循环达到了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因此,研究中元古代海洋中由微生物主导的碳循环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宜居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有机质来源、降解与富集等方面论证了中元古代海洋生物碳泵的主要地球化学过程,提出初始有机质来自以蓝细菌为主的多源生物,有机质降解有反硝化细菌、铁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产甲烷菌等多种微生物参与.以中元古界下马岭组为例,定量分析了受初级生产水平和水体氧化还原程度控制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及降解程度,估算14亿年前的海洋惰性可溶碳库增储可能达1000×1012~2500×1012t,仅燕辽盆地埋藏的有机碳就达6000×108t.最后,本文讨论了磷、铁供给对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控制作用,提出未来开展高精度沉积地球化学解析和多元素循环精细建模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