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58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611.
色氨酸氯化消毒生成卤乙酸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传统的消毒方式,氯化消毒可以有效杀灭水中致病微生物,但同时也会产生有害的消毒副产物(DBPs)。含氮有机物是DBPs的重要前质,为考察其对卤乙酸的生成影响,选取色氨酸作为反应前质,对其氯化过程中生成卤乙酸(HAAs)的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了氯化反应时间、氯投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溴离子浓度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和氯投量的增加,HAAs的产量逐渐增加,且在反应初始阶段增加较快;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HAAs产量较高;在常温时HAAs的生成量高于低/高温时的生成量;有效氯和溴离子对HAAs的生成具有交互作用,随着有效氯和溴离子的增加,HAAs的生成量也呈增加趋势;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溴代卤乙酸质量分数n呈上升趋势,故控制消毒反应时间可以有效控制HAAs的"三致"风险。  相似文献   
612.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2):25-25
饮用水常规水处理工艺对微污染原水中有机物、色、臭及藻毒素类物质不能有效去除。饮用水活性炭深度处理已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较多应用,我国也已在深圳、杭州、嘉兴和昆山等地采用了活性炭深度处理。该技术在应用中出现了出水中细菌及颗粒物影响水质生物安全和原水中由于有机物或溴化物本底浓度高,导致水中消毒副产物或溴酸盐超标的水质化学安全问题。研究发现,活性炭工艺出水中颗粒物增多,  相似文献   
613.
采用PT-GC/MS分析汉江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选用无干扰纯净水和恒温吹扫捕集,提高了挥发性有机物分析的灵敏度、精密度和准确度.SPE-GC/MS分析汉江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时,水样直接过C18小柱进行固相萃取,C18采用遮光处理,避免半挥发性有机物光解,提高了检测的回收率,监测到的25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回收率为75%~91%.  相似文献   
614.
城市生活垃圾初期降解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实验模拟方法,研究了城市生活垃圾初期降解阶段的VOCs(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72 h内垃圾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释放率为9.67~20.30 mg·kg-1,其中换气率为24%的工况,释放率最低.TVOCs中酮类物质占70%~80%,硫醚类物质占10%~20%;其中硫醚类物质是主要的致臭组分,TVOCs释放呈前段高、中间低、末段再升高的特征,但形成恶臭的硫醚类却呈单调上升趋势.通风良好的堆积条件会抑制初期降解阶段VOCs的释放,而好氧微生物接种具有控制该阶段生活垃圾VOCs释放的潜力.  相似文献   
615.
感潮河地区不同排水体制中污水有机物浓度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受感潮河流影响珠三角某城市的不同类型污水进行了有机物浓度调查,推算出该城市污水的COD浓度约为272mg/L。不同排水体制中污水有机物浓度的比较结果表明,分流制管道中污水COD浓度(平均191mg/L)显著高于合流制管道中污水(平均137mg/L)。合流制管道中污水COD浓度随河水水位升高而降低,呈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432。分流制管道中污水COD浓度与河水水位无相关性。在感潮河流影响的地区分流制较合流制更能阻止河水进入污水管网,能保证进入污水厂的污水COD浓度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分流制更适宜作为该地区的排水体制,该结果为珠三角地区排水体制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16.
探讨了聚硅材料对有机物堵塞的溶解作用,对聚硅材料的性质做局部分析。由于聚硅材料是分散在柴油中,所以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对比方法排除柴油的干扰。静态和动态溶解实验可以考察聚硅悬浮液对有机物的溶解速度,在此采用溶解比值Kr作为定量分析的参数。经证实聚硅材料促进了有机物的溶解速度。动态实验显示的溶解速度快与静态实验,但是溶解比值与静态结果接近。玻璃模型的微观观察可以直观地证实,聚硅悬浮液的溶解作用优于柴油。模拟油层条件的宏观驱替实验则更明显地证明了聚硅悬浮液对有机物的溶解可以提高岩石的渗透率,是增注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17.
现有的荧光猝灭理论的应用混淆了猝灭剂的平衡浓度[Q]与初始浓度[Q]0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生物大分子与有机物小分子探针之间相互作用的静态荧光猝灭理论,推导了相关的表观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的数学表达式,及其相关的定量测定关系式.推导结果表明,荧光体的荧光强度与荧光体和猝灭剂之间的相对浓度有直接的关系,在猝灭剂的初始浓度[Q]0远小于荧光体的初始浓度[P]0时。△F与猝灭剂初始浓度[Q]0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正1比;而在猝灭剂的初始浓度[Q]0远大于荧光体的初始浓度[P]0时.1g1/F与Ig[Q]0呈正比.本文对上述推导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推导与实验结果相符,克服了现有的荧光猝灭理论存在的不足,不仅建立了静态荧光猝灭法测定生物大分子的更加科学的方法,而且对研究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荧光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18.
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电子效应和空间效应.有时空间效应对有机物的性质影响是较大的,可决定有机物的某些性质.  相似文献   
619.
有机物对苏州河,黄浦江重金属离子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实验室模拟结果,从理论上解释了苏州河、黄浦江重金属离子迁移规律的二个问题。吸附实验表明大量有机物的存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而抑制了重金属离子进入固相。所以苏州河底泥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小于黄浦江。另外,光解实验表明有机物对Cu(Ⅱ)的络合能力远大于对Zn(Ⅱ)的络合能力。故黄浦江和苏州河底泥对重金属的相对富集系数以Zn(Ⅱ)为最小。  相似文献   
620.
本文叙述了各阻燃剂的阻燃机理及其协同效应在阻燃聚丙烯塑料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各阻燃剂的复合来制造阻燃聚丙烯塑料的工艺、配方、性能和技术经济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