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52.
“术用说”以法家“君权”思想为主导,自韩非子《喻老》《解老》始即成为解老主流。从某种意义上说,“术用说”并非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而是一种有目的的曲解。老子学说当是合道为德之法,守“道恒无名”,“空其心”,“弱其志”,消除主观意识,不以志为。其旨,无志而已。以“志”为关照,可见“术用说”以“术”纵志偏离老子无为之旨的实质所在。老子举事理以“观复”,“知常”以归,不离道朴;“术用说”见事理以为术用,纵志妄作,之向无常。为“道”与为“术”正逆两途,反其志以观,可以去伪见真。  相似文献   
53.
当时光推进到21世纪中华民族面临全面振兴之际,老子虽古尤新的道家思想大行于世。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玄之又玄",在天地产生之前,甚至还没有上帝的时候就存在了,它自根自生,无始无终,永恒不变地运动着。身为道家鼻祖的老子在西出函谷关时所著的洋洋洒洒五千余字的《道德经》正是对道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诠释。  相似文献   
54.
老子思想的核心“道”论、道家思想的“无为”论、辩证论、神仙论都积淀在汉民族的心灵上,成为汉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主旋律。  相似文献   
55.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人生道德论认为,“圣人”应该清静少饮,知足不争,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他的修养方法是“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套”。他的“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带有革新性质,对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德”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56.
《老子》言"明"凡12次,对"明"的使用有一定规律,值得展开研究。关注"明"的使用语境,亦即,老子是在讨论什么问题时引入"明"的。在对语境的综合性解读基础上,探析"明"的具体意涵。发现《老子》关于"明"的两种讨论方向,分别蕴藏于对"知常曰明"的两次运用中。从"知常曰明"切入,联系《老子》其他章节对"明"的讨论,分析"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57.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人能自觉恪守柔弱无为的原则,不固执于一得,不逞强于一时;讲得道者“上德若谷”的包容性,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8.
立交桥是人类管理智慧的结晶,同时"立交桥效应"也给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以极大的智慧启迪。文章从和合、无执、无为、无我等四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一旦在整个社会都建立起能产生"立交桥效应"的管理机制,就会使人类管理变得高度简单化、有效化、和谐有序化。  相似文献   
59.
所谓老子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指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的管理思想体系。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管理方法,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60.
本文认为,庄子受神话的影响很深,《庄子》一书具有很浓的神话色彩,但在本体意义上,老庄道学却是反神话的,否定了神对世界的主宰地位及为儒学所称颂的尧舜治世。不过,由于其理论对自然、无为的过分推崇,以致道学在后世的发展中,演变为世俗化的道教宗教,成为论说神仙的理论基础。也正因于此,中国神话才具有了无限悠远的神话意境和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