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5篇
系统科学   48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4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章就传统化的继承为主线,分析了同根同源下日本当代建筑师和中国优秀青年建筑师脉与建筑关系上的态度和实践。希望有利于指导我们对脉问题的把握与理解,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建筑特色的设计风格。  相似文献   
42.
唐代中期,元白的判盛行一时,他们的判在内容和风格上极为相似。并被广大学子引为判之圭臬,竞相仿作。究其原因,无非是时代的因素和元白判的精妙所造就。章从元白判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了元白判盛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3.
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地方高校因为合并或增设专业等原因日益显现出专业门类齐全、学生规模扩大的特点。但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置上,一般采用整齐划一的基本标准,很少对不同的学科门类进行有针对性的体系设置。以三峡大学经管学院为例,针对科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4.
无财产即无人格,作为民法学上对财产与人格关系的认识命题之一,在学界有很大影响,但实际上存在瑕疵。通过对财产与人格在民法学上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重新厘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民法哲学上"人主义"价值理念的考量,从理论上论证无财产即无人格的不足,又结合古今中外民法立法实践,在实践上予以反驳,并试图探寻和凸显近现代民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即摒弃物主义,让人主义复归。  相似文献   
45.
目的:评价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神经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开放病区用担法辛缓释片治疗4 2例神经症的资料进统计分析.结果:痊愈13倒(30.9%),显进18倒(42.9%),进步11例(26.2%);不良反应出现频率低.程度轻.结论:拉法辛缓释片治疗神经症安全,快速,有效,患者依从性更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6.
唐代社会神灵崇拜非常普及,祭神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与之伴生的祭神在此时达到空前繁荣,能通神的信仰盛行于世;唐代祭祀化与祭祀学存在密切相关性,唐代祭神参与仪式,使仪式更具交流沟通性,让行为与过程再现并留存于本。  相似文献   
47.
南朝序体数量颇多,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意图各异。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诠释学批评观,或褒扬某些作家的为人为,或自述志趣好尚等。从形式上来看,这些序体以骈、散两体并行于苑,骈体序讲究形式技巧,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散体序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  相似文献   
48.
《中州大学学报》2014,(1):F0002-F0002,F0003
1.来稿要求稿应论点明确、内容充实、数据可靠、逻辑严密、字精炼、图表简明清晰。每篇论必须包括中英题名、中英作者名、中英作者单位、中英作者单位所在地名及邮政编码、中英摘要和关键词、正、参考献及第一作者简介。1.1题名中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英题名应与中题名含义一致。  相似文献   
49.
朱自清先生一生耕耘不辍,大胆开拓,敢于超越,他的散创作以诗画入,融诗情画意于中,继承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和中国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体现了艺术家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艺术内涵,作品不仅有独特的形式美,更具有深刻的内涵美,这是他的作品历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50.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