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6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124篇
理论与方法论   74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41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241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374篇
  2010年   337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329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12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89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05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传统的俄罗斯文学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遵循的是封闭型的叙事框架,新俄罗斯文学时期这一传统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开放性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22.
建构全纳教育理念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 《泰山学院学报》2007,29(4):114-117
全纳教育是21世纪国际教育的新思潮,体现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理想境界。借鉴全纳教育的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学习观、课程教学观等先进教育理念,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经历了五四时期的觉醒期,30年代至70年代的消融期和80至90年代后的发展期。在女性意识的嬗变发展过程中,显示着女性意识由自觉走向自醒,由模糊困顿到明晰多样。从不同阶段女性意识的不同特点中,可以透视出20世纪女性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困惑。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对美国小说中的黑人形象的分析来说明美国黑人在现实中为争取自由平等、实现自我价值所走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25.
从好莱坞影片《花木兰》入手,结合东西方化语境,对艺作品中常见的“女扮男装”叙事模式及其二重性进行辩证透视,从而肯定性别批评有助于我们超越固有思维定势去发现新的作品世界。  相似文献   
26.
27.
本试图从本视角鸟瞰意境研究领域中诗歌意境向度上的研究盲区,认为意境具有语义模糊、语象有机统一和未定点多三个基本特征,并兼论意境范略理论渊源于先秦儒道两家对本语义层和语象层的基始认识。  相似文献   
28.
逃离与穿越是墨白中篇小说创作在处理与现实关系上的基本策略和个人立场,形而上与形而下、虚幻与真实、存在感与现实性、感觉与具象高度和谐地融入本中,赋予了主题的超越性;同时,在艺术探索上,墨白为当代学也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相似文献   
29.
自古至今,成功的小说家,诗人浩如繁星,而成功的寓言作家却屈指可数。郑振铎在1925年为他自己所译的《莱森寓言》一书所写的序言中说:“寓言是不很容易作的。自古代到现在,成功的寓言作家,屈指数来,不到十余人。”如今又过了近70年,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寓言文学绵延不绝,并时有高潮迭起,若论成功的寓言作家,除冯雪峰外,当首推金江。 金江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吸收了大量寓言精华。青年时又迷恋诗歌,1947年出版了诗集《生命的画册》,1950年出版长诗《黄河传》。解放后不久转向创作儿童文学,出版过8本童话集,随后,他几乎用全部的热情和精力从事寓言创作,至今年过古稀,仍痴情不改,用他自己的话说:“殉情寓言,至死不渝。” 金江对寓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30.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与之相应,必然会产生反映过一信大事件的学作品。作从诗歌、小说、散、戏剧四个方面搜集了一批史料,并作了相应的论述。该的研究内容,可以弥补中国近代学史研究的不足,填补达一段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