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继承型和晚期型三类凹陷,凹陷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烃源岩层系由盆地外围早期型凹陷到中心晚期型凹陷逐步变浅,由Ⅰ类基底向Ⅲ类基底,优质储层规模逐渐减小,输导条件逐步变差;潜山油气的宏观分布受前古近纪与新生代演化共同控制,主要富集在Ⅰ、Ⅱ类基底与继承型、早期型耦合的富油气凹陷中;潜山油气的富集程度受凹陷的富油气性、烃源岩层系、优质储层发育规模以及供油窗口等综合因素控制;对不同成藏条件进行定量化,建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源-储-导"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储集条件为首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2.
苏里格地区马五段储层控制因素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储层及气藏控制因素与成藏规律。通过对气田已有的奥陶系钻井资料、测井资料、试气资料以及生产动态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储层特征、顶面构造、沉积相与成岩作用等方面研究,总结归纳出奥陶系马家沟组天然气成藏规律,认为苏里格地区下古生界气藏勘探开发应首先考虑古残丘-古沟槽(洼地)之间的过渡地带,部署井位时应该重点考虑马五14和马五31小层,同时考虑选择鼻翼和鼻隆部位的喀斯特作用强烈发育地带。  相似文献   
83.
页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藏的一种,属于"单源一位"成藏体系,在成藏特征上不同于常规油气,集烃源体、输导体和圈闭体等所有关键的成藏体系各要素于同一套页岩层.在成藏体系的划分上,页岩气藏不同于常规成藏体系的划分.综合考虑页岩层系发育时代、沉积特征、演化历史、所处现今大地构造位置、构造特征、页岩残留状况、分布特点、埋深和含气量等因素,提出了页岩气成藏体系划分的一般性原则.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页岩气成藏体系划分为川南—川东南、黔北—黔中、渝东、湘鄂西、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川中7个成藏体系,并按战略展开区、战略突破区、战略准备区和战略远景区4个层次对成藏体系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勘探层次.  相似文献   
84.
鄂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控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和11个四级层序,建立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砂体时空展布特征,认识到储集层受到层序界面的控制,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早中期以及下降半旋回的中晚期砂体为优质储集体,建立了研究区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发育模式;分析了层序格架内的成藏组合,明确了研究区层序格架内的油气藏特征及分布,指出研究区发育"下生上储"型曲流河三角洲油气藏、"上生下储"型辫状河三角洲油气藏和"上生下储"型或"下生上储"型深水重力流油气藏3种油气藏类型,并对其有利勘探目标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5.
安徽天长地区位于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金湖凹陷的西南部.该区目前已发现的王龙庄、安乐油田油气储量在金湖凹陷区内资源转化率为30.5%,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其构造特征、成藏模式与控油机理的研究表明,该区次凹内斜坡低台阶上的构造转换带是控制阜宁组油气藏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斜坡带上褶皱构造轴的断鼻-断块群.  相似文献   
86.
分析美国页岩油分布规律及成藏特点认为,美国目前的页岩油区带主要分布在西海岸地区、落基山地区、墨西哥湾沿岸地区、西南地区和中陆地区,盆地类型涵盖了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和断陷盆地,发育地层以上古生界密西西比系和中生界白垩系居多。成藏特点分析认为,美国页岩油具有岩性组合多样、有机质丰度高(TOC质量分数一般大于2.0%)、有机质类型好(以易生油的Ⅱ型为主)、热演化程度适中(Bakken和Barnett为0.6%~1.0%,Eagle Ford为1.0%~1.3%)、储层致密(页岩段孔隙度一般为2%~3%,夹层或互层一般小于10%)、脆性矿物含量高(石英体积分数一般大于40%)或碳酸盐岩含量高(Eagle Ford体积分数大于60%)、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0.99~1.80)和油质轻(密度小于0.844 8 g/m3)等特点。根据页岩油成藏特点,将页岩油划分为纯页岩型页岩油和混层型页岩油2种类型。分析我国中生界和新生界陆相页岩层系页岩油形成的条件,提出了页岩油勘探的主要前景领域。  相似文献   
87.
洪浩尔舒特凹陷海流特构造群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洪浩尔舒特凹陷东次洼海流特构造群腾二段的勘探中,利用储层预测、作波阻抗剖面,拉任意线作精细构造图等先进的勘探技术,对腾二段油藏的形成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该区油气资源较丰富,腾一段为主要油源层;反转构造活动强烈,断裂及褶皱发育,主构造区发育物性较好的储层,形成了有利的圈闭;油气与圈闭条件的有机配合形成了油藏,指明了今后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88.
为了查明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潜山成因机制及成藏特征,研究断裂与潜山的配置关系,并通过对断裂系统的解剖,总结断裂系统对潜山成藏的控制作用.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潜山按成因机制共分为3个大类8个亚类,其构造形态主要受Ⅰ型(早期伸展断裂系统)、Ⅰ-Ⅱ型(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系统)和Ⅰ-Ⅱ-Ⅲ型(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晚期反转断裂系统)共3种断裂系统控制,其中Ⅰ型断裂系统为早期形成的断裂,促进潜山裂缝储层的发育,并作为遮挡边界有利于油气聚集,同时使潜山与烃源岩对接形成单、双向2种供烃模式,因此,Ⅰ型断裂系统控制的潜山是勘探的有利目标;Ⅰ-Ⅱ型和Ⅰ-Ⅱ-Ⅲ型断裂系统属于多期活动的断裂,控制潜山的形成及演化,更易形成裂缝密集带,但由于断裂多期的活动易导致油气散失,且不利于“供烃窗口”的形成,断裂控储与控藏具有不一致性,故对潜山油藏以破坏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89.
为准确判断松辽盆地徐深气田断裂的发育及其与深层天然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根据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利用断裂生长指数、断裂活动速率、剖面伸展率及构造演化剖面,厘定徐深气田断裂主要活动时期、断裂系统等,并建立该区的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徐深气田断裂主要活动时期由古至今依次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营三段、泉头组末—姚家组沉积时期;气田内断裂可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系统(Ⅰ)、早期走滑伸展断裂系统(Ⅱ)、晚期伸展断裂系统(Ⅲ)、晚期张扭断裂系统(Ⅳ)、早期走滑伸展—晚期伸展断裂系统(Ⅴ)、早期走滑伸展—晚期张扭断裂系统(Ⅵ)、走滑断裂系统(Ⅶ)(徐中、徐东)。Ⅴ、Ⅵ、Ⅶ型断裂系统是构成气源断裂的主要断裂系统类型。工业气流井均分布在距源断裂3 km范围内的火山岩区域内。  相似文献   
90.
本文在分析和评价川南区域应力场特征、天然气储量≥1.0×103m3裂缝系统分布规律及缝洞系岩溶基础上,认为水平担剪应力场主要控制裂缝系统形成和分布。进而建立隐伏裂缝系统成藏模式,阐明在向斜构造和高压区背斜构造中,受较强水平扭剪应力作用的区块,具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