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通过分析油气分布及其与源岩、盖层、储层和构造之间空间分布关系,对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得出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气之所以富集是因为以下4方面的有利条件:①2套主力源岩为南一段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充足的油源;②2套区域性盖层为南一段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效封盖保存条件;③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南一段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④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和洼中隆为南一段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付红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4):3178-3181
海拉尔盆地贝尔断陷中的变质岩潜山油藏规模大,产量高。断裂系统复杂,断层展布方向大致为北东东向,断面宽度大、断距横向变化快。变质岩储层在纵向上可分为:风化破碎带,裂缝、溶孔、溶洞发育带和致密带。油藏成藏规律受烃源岩供烃能力及与储层接触关系、储层自身的储油能力、断层及不整合面垂向、侧向运移油气能力控制。形成了以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组合侧向运移的布达特群顶面风化壳聚集成藏模式和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的布达特群内部裂缝破碎带聚集成藏的内幕油气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研究贝中次凹断裂的发育及形成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断裂对贝中次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贝中次凹自下而上划分为断陷构造层、断-坳转化构造层和凹陷构造层。根据断裂与各构造层的切割关系及运动学特征,以T22为界将贝中次凹发育的断裂划分为上、下两个断裂系统,进一步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中期张扭断裂、早期伸展中期张扭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4种断裂类型。各个历史演化时期控制着不同成因的断裂发育,在上部断裂系统中发育了由于泥岩密度反转作用所形成的非构造成因的断裂密集带,断裂的形成和演化影响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和热演化程度,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地运移通道。长期继承性活动断裂与上部断层系构成的密集带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指向区。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南堡凹陷老爷庙地区断裂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运用构造解析原理对断裂演化与油气成藏要素耦合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认为,老爷庙地区断裂系统分为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两大类,垂向发育的火成岩是深、浅两套断裂系统的韧性传递带。始新世正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NE、NE向基底断裂系统呈多期铲式扇样式;渐新世斜向伸展断陷形成的NEE走向的盖层断裂系统,以地垒-地堑和多米诺样式为主;新近纪,在热沉降背景下受深部断裂走滑变形影响,盖层中沿主干断层发育花状和复"Y"字样式。老爷庙地区主干断层的多期断陷作用利于烃源岩的沉积和成熟,也是油气埀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背斜主体带和侧斜坡带是有利成藏区。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继承型和晚期型三类凹陷,凹陷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烃源岩层系由盆地外围早期型凹陷到中心晚期型凹陷逐步变浅,由Ⅰ类基底向Ⅲ类基底,优质储层规模逐渐减小,输导条件逐步变差;潜山油气的宏观分布受前古近纪与新生代演化共同控制,主要富集在Ⅰ、Ⅱ类基底与继承型、早期型耦合的富油气凹陷中;潜山油气的富集程度受凹陷的富油气性、烃源岩层系、优质储层发育规模以及供油窗口等综合因素控制;对不同成藏条件进行定量化,建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源-储-导"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储集条件为首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乌尔逊凹陷断裂的形成具有较明显的分期特征,通过分析构建层序界面、生长指数、断层活动速率以及伸展率等,得出本区断裂的形成演化先后经历了早期伸展、中期走滑和晚期反转三个阶段;结合各变形时期的主要断裂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伸展断陷期的主要控陷断裂控制了烃源岩的分布;主要控陷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的南北向断裂与长期发育的北东东向油源断裂近正交组合,在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形成大量的圈闭,是油富集的主要区带.  相似文献   

7.
曹台变质岩潜山油气的运移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岩潜山油藏具有油气成藏的两种特征 ,即外来的油源和裂缝性储集空间 .辽河油田曹台潜山油藏的形成与烃源岩的演化和潜山圈闭的形成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密切相关 .在岩心观察与描述的基础上 ,利用薄片观察裂缝充填的方解石碳氧同位素分析 ,结合基岩潜山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探讨了辽河大民屯凹陷曹台变质岩潜山的成藏特征 .研究表明 ,潜山西侧凹陷烃源岩于沙二期 (Es2 )成熟供烃 ;潜山圈闭在沙三期末 (Es3 )定型 ,在东营早期 (Ed)成藏 ;边界断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油气以垂向运移 ,侧向注入的形式运移至潜山圈闭中 ;基岩中发育的裂缝系统为油气的储集空间 ;形成了烃源岩生烃、储集、运移和圈闭演化相互匹配良好的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8.
齐昆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4):5914-5916,5925
中部构造带是海塔盆地油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塔南凹陷更是中部断陷带中勘探程度最高和油气产量最高的凹陷之一.随着海塔盆地勘探进程的不断深入,塔南凹陷古潜山勘探也获得工业突破,展示出较好的勘探前景.作为重要的储量接替区,有必要对古潜山油气藏成藏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对塔南凹陷古潜山油源条件、储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系统的分析,总...  相似文献   

9.
为了理清方正断陷多期构造叠合引起的盆地变形,断陷内部构造样式多样及构造解析存在多解性的问题,通过对地震资料的重新梳理、区域构造特征及郯庐断裂演化的分析,结合伸展、走滑拉分、走滑挤压以及后期抬升剥蚀等多期构造叠加对方正断陷的影响,对构造解析提出了新的认识和方法,并建立了方正断陷伸展-走滑-挤压三维应力模式。研究认为断陷西部改造程度弱,继承了断陷初期白垩系盆地的伸展模式,断陷东部后期挤压推覆改造强度大,伸展模式已不适用,必须考虑逆冲推覆构造的影响,断陷中部发育的伊汉通断裂走滑特征明显,花状构造发育,以伊汉通断裂为界断陷东西两侧表现为不对称差异走滑断陷特征,伊汉通断裂两侧应用走滑模式解析,因此,对于多构造叠合断陷盆地不能单纯地用伸展模式来解析,更应考虑后期的改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复杂断陷盆地构造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判断松辽盆地徐深气田断裂的发育及其与深层天然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根据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利用断裂生长指数、断裂活动速率、剖面伸展率及构造演化剖面,厘定徐深气田断裂主要活动时期、断裂系统等,并建立该区的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徐深气田断裂主要活动时期由古至今依次为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一段、营三段、泉头组末—姚家组沉积时期;气田内断裂可划分为早期伸展断裂系统(Ⅰ)、早期走滑伸展断裂系统(Ⅱ)、晚期伸展断裂系统(Ⅲ)、晚期张扭断裂系统(Ⅳ)、早期走滑伸展—晚期伸展断裂系统(Ⅴ)、早期走滑伸展—晚期张扭断裂系统(Ⅵ)、走滑断裂系统(Ⅶ)(徐中、徐东)。Ⅴ、Ⅵ、Ⅶ型断裂系统是构成气源断裂的主要断裂系统类型。工业气流井均分布在距源断裂3 km范围内的火山岩区域内。  相似文献   

11.
乌夏断裂带二叠系火山岩-碎屑岩混杂地层裂缝预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基于岩石破裂准则,建立造缝期古地应力和现今地应力与裂缝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构造解析确定古今地应力的性质和方向及古应力的大小,运用ANSYS反复调试出现今应力的大小,将裂缝参数计算模型代入古今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结果中,模拟计算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碎屑岩混杂地层裂缝的开度、密度、孔隙度和渗透率.结果表明:风城组裂缝最为发育,分布也最为广泛,在乌夏地区各位置均有发育;佳木河组裂缝比较发育,分布广泛,在乌尔禾地区、风城地区、夏子街地区均有发育,呈条带状.岩心统计资料验证了模拟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在西汉高速公路穿越秦岭地段的断裂带上采集断层泥,应用扫描电镜对断层泥中石英颗粒表面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并根据电镜下石英颗粒表面的凹凸程度、光滑程度和孔洞大小判定断层活动性及相对活动时间;同时在断裂带上采集定向岩组标本,在费氏台上对石英光轴的组构特征进行描述和岩组分析,并对断裂带的早、晚期应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3条断裂均以粘滑为主,其最新活动的时间均在上新世,同时确定了工程沿线不同断裂的应力特征.  相似文献   

13.
煤层断层形成的岩体综合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讨论在构造应力场相似条件下,煤层项底板岩体力学性质与煤层断层之间的关系。文中利用了岩体综合强度表示方法,提出了煤层断层的形成受构造应力场和煤层顶底板岩体力学性质两个因素的控制,在岩体综合强度为某一区间时有利于煤层断层的发育,该方法可用于分析多媒层开采矿井或区域构造比较简单的矿井中煤层断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双阳组处于断陷湖盆发展阶段,边界控盆断层开始活动,基底形成一系列正断层.由于断陷影响,砂体厚度和分布横向变化快,具典型的“源近流短”沉积特征.通过对取心井的岩心资料以及测井、录井等资料,并参考研究区沉积体系背景,研究表明双阳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滑塌扇和湖泊沉积四类大相,并可细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扇根、扇中、扇端、滑塌扇扇中、外扇以及滨浅湖、半深湖10类亚相.  相似文献   

15.
采用有限应变测量方法对上两断裂带变形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在断裂带变形特征、变形条件、变形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认识 ,提供了大量的定量参数 ,大大深化了前人对该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研究正断层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不仅对厘清石油、天然气的聚散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断块油气藏等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正断层为原型开展构造物理模拟实验;通过高分辨率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记录实验砂层变形速度、断层倾角、断层距离和应变能;划分正断层形成和演化阶段并从应变能角度分析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特征.结果 表明:正断层开始形成后,断层破碎带区域最早破裂,上盘次之,其后为下盘;倾角随埋深加深有"多期递减"现象;明显断距最先在断层带上部出现,断距不断增大后断裂向断层带下部延展;断层带纵向上断距并不均等,断层带下部断裂程度明显大于上部,断距分布呈"双峰"特征.正断层形成和演化可划分为断层初始期、断层孕育期、断层形成期、断层稳定期,不同时期的应变能密度峰值差异为1~3个数量级.应变能的释放时间决定了断裂产生时机,应变能释放率决定了断裂规模,地层应变能的积累和释放是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的主要内因.正断层形成后,残余了高应变能的上盘区域以多种形式逐渐释放应变能形成次生断层.文中提供了一种模拟正断层形成和演化的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希望给石油地质工作者提供一点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贾晨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50-3452,3456
发育在方正断陷的下切谷主要分布在区域不整合面之上,从区域上无法简单地用"顺源堆积"来解释。于是从断陷的构造演化角度出发,确认了方正断陷下切谷形成的两种填充模式。根据下切谷的定义和其在地震上的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详细刻画出宝泉岭组底界面T3和白垩系顶界面T5的下切谷分布图。大致确定了下切谷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进而能够更准确地判断物源方向,寻找出沟前扇体。因此,下切谷的研究为方正断陷三维区白垩系和下第三系细分层沉积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断层-围岩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快速回跳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LAC模拟了断层-围岩系统的形成过程及位移的分布规律.计算中采用了莫尔-库仑与拉破坏复合的破坏准则,峰后岩石本构关系为线性应变软化.两条断层带(或剪切带)汇交时系统形成,之后其承载能力下降.在断层带左侧,由于在系统承载能力降低的过程中,弹性应变的快速恢复,出现了快速回跳现象(系统失稳).在断层带之外,位移分布是均匀的.在断层带位置,存在较大的位移梯度.系统承载能力越低,位移梯度越大.远离加载端的区域先回跳,然后回跳区域逐渐扩大,向加载端传播,直到整个系统都回跳.上述过程持续的时间步数较少,说明了系统失稳的突发性.系统整体回跳发生于应变软化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丘陵油田陵二西区三间房组油藏储层动用状况的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油田的动静态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一般注采比越高,储层动用程度也越高;平面上砂体分布面积广、连片性好、钻遇率高的小层动用较好,反之则较差;辫状河道沉积的砂体动用程度好于溢岸沉积的砂体;剖面上的动用程度与沉积的旋回性及韵律性有关,一般正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差,复合韵律的储层动用程度较好,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动用好的小层会越来越好,动用差的小层会越来越差;渗透率大小较其非均质程度对储层动用控制作用更为明显,但当渗透率接近时,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对流体渗流才会起到明显的影响;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结论 研究例区储层动用程度的好坏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河口坝砂岩体夹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岩心、测井资料及其综合解释成果,对梁11断块沙河街组二段夹层的结构层次、岩石类型、成因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分类,并通过井间对比及夹层平面分布研究,分析河口坝环境中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夹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夹层的岩石类型分为泥质、钙质及过渡性3类,依照稳定性及封隔性能可分为A,B,C 3个级别,其中A级夹层具有较好的封隔及阻流作用;坝主体位置的夹层以钙质夹层、过渡性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甚稳定、封隔性较差;坝缘和坝侧翼的夹层以泥质夹层为主,厚度较大且相对较稳定,封隔性能较好;坝顶位置的夹层数量少且厚度变化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