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6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运用平板理论 ,分析了周边固定受同心环形线载荷作用环形圆板的应力 ,并且导出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及挠度的计算公式 ,为结构设计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72.
多年来阳台、雨篷、挑檐等悬臂构件根部出现裂缝、断裂及悬臂构件塌落等事故时有发生。分析此类事故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指导工程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3.
文章介绍了预应力钢绞线的施工技术,对原材料进场、检验、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预应力后张法负弯矩的施工与检测技术在施工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4.
本文推导了确定变截面超静定予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因予加应力、收缩、蠕变引起附加内力的变位方程式.为了便于实用,对直线及抛物线形予应力压力线的值梁与加腋梁的固端弯矩制成计算表格. 本文并介绍了采用协调压力曲线以消除因予加应力所引起的附加内力的方法,同时介绍了通过施工方法消除因收缩与蠕变所引起的附加内力的方法. 文中并对按极限状态理论计算超静定予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问题作了一般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75.
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内力重分布及弯矩调幅规律,完成了2榀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竖向静力实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能够实现内力重分布,梁端截面荷载曲率曲线近似为线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试验框架进行了仿真模拟,并对试验框架梁型钢截面尺寸、相对受压区高度的参数进行分析.基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端塑性铰长度计算公式,并给出了以梁端控制截面在极限荷载下的弹性弯矩计算值与张拉引起的次弯矩之和为调幅对象、以相对受压区高度和塑性转角为自变量的调幅系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6.
考虑几何和材料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复杂载荷下弯管的极限载荷。通过对比过去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内压、面内弯矩及其组合下的极限载荷规律。根据有限元结果,研究了直管强化及内压的强化对极限载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弯矩以及内压、弯矩联合作用下的极限压力、极限弯矩与弯管几何尺寸的定量关系。提出的计算公式扩大了弯曲系数λ的使用范围,反映了弯管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水泥土桩与钢管桩复合加固地基模型和碎石桩与钢管桩复合加固地基模型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了这两组复合桩加固模型在模拟地震作用下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桩身弯矩的变化情况,得出水泥土桩与钢管桩复合加固模型超静孔隙水压力几乎不变但桩身弯矩值下降很快,说明水体无排出,桩间土部分液化,土体承担荷载减小而桩体承担荷载增大;碎石桩与钢管桩复合加固模型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明显且桩身弯矩值有所降低,说明水体排出土体密实,土体承担荷载增大桩体承担荷载减小;因此,设计碎石桩与钢管桩复合加固液化土对实际工程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8.
为了研究充填混凝土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弯曲性能,以及栓钉间距、配筋率对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翼板抗裂性能、裂缝开展和宽度的影响,完成3根反向加载的简支组合梁的静力加载试验;考虑翼板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影响,推导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翼板开裂弯矩理论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在较低荷载下连续组合梁翼板负弯矩区就会开裂,而发生明显的内力重分布;箍筋间距对裂缝间距有一定的影响,且剪力连接程度和配筋率对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发展以及宽度的影响较明显,适当增加配筋率可以减小组合梁负弯矩区翼板最大裂缝宽度。通过求解组合梁负弯矩区的开裂弯矩,考虑收缩应力的影响能够更准确的控制混凝土的开裂,并对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证明这种理论计算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9.
参考正交试验设计和极差分析的方法,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离心钢管混凝土直杆进行抗弯性能有限元分析,以钢管壁厚、混凝土壁厚和外径3个因素作为分析参数,以抗弯屈服弯矩为抗弯承载能力分析对象,分析认为,外径是影响构件抗弯承载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且随着钢管壁厚和外径的递增,构件抗弯屈服弯矩呈递增趋势,随着混凝土壁厚的递增则呈递减趋势.选择合适的构件尺寸,对生产良好抗弯性能的离心钢管混凝土构件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0.
钢-混组合梁具有自重小、抗震性能好且用钢少、刚度大挠度小的特点,钢-混连续组合梁与简支组合梁相比,可以提高负载能力,增强刚度,增大应用跨度。但其墩顶负弯矩区会产生混凝土受拉、钢梁受压的不利情况,通过介绍钢-混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的裂缝控制措施,从而限制裂缝宽度、防止钢梁失稳的作用,使钢-混组合梁在负弯矩区桥面板受力性能得到有效提升,整体结构更加耐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