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据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美国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的行星可能远远不止我们已知的9颗,估计还应该有12颗或14颗行星隐藏在太阳系遥远的边缘地带,它们比火星更大,比冥王星更冷,距太阳的距离是地球离太阳距离的1000倍至10000倍。  相似文献   
142.
徐雷 《大自然探索》2004,(12):19-19
太阳是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太阳系成员的能源都是太阳给予的。那么,太阳能又从哪里来?以前,有人认为太阳能量是燃烧煤炭得到的。然而计算表明,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太阳上1秒钟至少要燃烧13亿亿吨精煤。可是,即使太阳上全部是精煤,也只能燃烧6000年,而太阳已经存在46亿年了。显然,这种看法不对。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模型,都因寿命问题一一被否定。100年前居里夫人发现了铀的放射性,之后爱因斯坦又发表了相对论,这些都为解决太阳能源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对论指出,通过原子核反应,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目前基本认定,太阳能量是由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1个氦原子核的热核反应产生的。1克氢经过核聚变能释放出6000亿焦耳能量,相当于燃烧15吨汽油!按照这样的产能速率。每秒钟只要6-7吨氢进行核聚变就够了,太阳上的氢足够燃烧100亿年。基于这样的推算,科学家认为,太阳及其家族成员可以存在100亿年。目前,45亿岁的太阳正处在中年时期,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哩。  相似文献   
143.
谢懿 《世界科学》2004,(2):20-20
柯伊伯带天体是太阳系中已知最遥远的天体。现在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形成于更靠近太阳的地方。 自从1992年发现第一个柯伊伯带天体以来,柯伊伯带天体许多奇特的轨道和物理特性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一个就是柯伊伯带天体的总质量非常得小——大约只有地球质量的1/10,而理论预期的值是观测值的100多倍。为了解释这些消失的质量,有人提出柯伊伯带天体由于相互碰撞变成了尘埃,  相似文献   
144.
《科学之友》2004,(11):14
英国天文学家近日通过计算机模型推测,太阳系中存在大量彗星,而人们只能观测到其中很小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太阳系内存在很多不发光的“暗彗星”。  相似文献   
145.
介绍天文学中太阳与太阳系部分MCAI课程的设计、制作和课件的内容和概况 ,得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相似文献   
146.
迄今为止,历史上有许多对科学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重大争论,像化学中的氧化说与燃素说之争,生物学中的突变论与进化论之争,光学中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物理学中的证距论与超距论之争,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完全性的争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争论……  相似文献   
147.
《科学之友》2008,(6):13
一个由法国和加拿大天文学家组成的国际天文小组最近观测到了最冷的褐矮星。这颗褐矮星被命名为CFBDS0059,它的温度大约为350℃,体积大约是木星的15倍-30倍,而木星是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CFBDS0059距太阳系约40光年,不绕任何恒星运行,是恒星和巨行星之间的一种天体,体积通常不到木星体积的70倍。  相似文献   
148.
余少华 《世界科学》1991,13(2):13-13,25
太阳中微子出现率降低之际太阳黑子数增加,而太阳黑子消失之时中微子出现率正好增长,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9.
2006年12月27日北京时间22时23分,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联合欧洲其他国家研制的卫星探测器“科罗”(Corot),由俄罗斯研制的“联盟2-1B”火箭搭载,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这是人类发射的首颗专门用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的卫星。Corot卫星重630kg,载有一台30cm口径天文望远镜和两台照相机,能够观测到体积仅为地球2-3倍的太阳系外岩石行星;其主要任务是探寻太阳系外的行星,特别是那些可能和地球一样存在着生命的天体。发射50min后,卫星进入距地面约900km的预定轨道。自1995年首次观测到太阳系外行星以来,天文学家至今已在太阳…  相似文献   
150.
彗星的空间探测是当代前沿课题.本文首先概述彗星的主要研究结果.彗星的本体是不大的‘脏雪球’彗核;随着接近太阳,其表面冰升华并带出尘埃而形成彗发,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太阳辐射压和太阳风推斥彗发的尘埃和离子而形成彗尾;彗星尘散失在轨道附近而成为流星群.虽然地面观测到彗发和彗尾的丰富资料,但对彗核却了解甚少,需要发射飞船进行空间探测;接着,从探测彗核的真实性质、采集彗星样品分析成分、探索彗星活动和机制、彗星的有机物与生命起源、彗星-地球关系、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线索几方面阐述彗星的空间探测的科学意义;然后,综述彗星空间探测的一些计划进展情况,总结彗星空间探测的重要成果;最后,讨论未来的彗星空间探测的科学目标,包括高轨卫星采集彗星尘、搜寻近地小彗星、搜寻未知彗星、发射更优秀飞船探测不同彗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