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24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篇
现状及发展   4篇
综合类   2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91.
宇宙中大多数恒星都至少拥有1颗伴星,比如离我们太阳最近的6颗恒星中,就有5颗拥有伴星。那么,我们的太阳有没有伴星呢?天文学家曾有过太阳具有伴星的想法,这是很自然的事。当人们发现天王  相似文献   
492.
(新闻时段:2011-02-11至2011-02-20;为新闻关注度,☆为/2)1成功模拟着陆火星[关注指数:]12日,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称,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模拟在火星表面着  相似文献   
493.
《科技知识动漫》2009,(5):48-49
土卫二星是土星第6大卫星,它被称为太阳系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卫星.这是因为其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很可能存在液态水和简单的有机分子。科学家认为土卫二的冰冷表面99%是由冰水物质构成,其表面之下很可能存在着液态水。  相似文献   
494.
在未来的几十个世纪内,人类将开始进行恒星间的旅行,人类不仅会在太阳系中航行,还将冲出太阳系,在银河系中遨游。建立人造行星恒星间旅行需要建造一艘巨大的飞船,实际上是一艘运行的人造行星,它要在没有太阳的环境下至少生存一万年。这艘飞船的建造大约需要花费150年之久。在建造期间,数千亿吨的燃料和建筑材料需要运送到地球近地轨道,并在  相似文献   
495.
    
Interplanetary shock can greatly disturb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and ionosphere, causi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magnetic field and plasmas at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magnetic field data of GOES satellites from 1997 to 2007 and the plasma data of MPA on the LANL satellites from 1997 to 2004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magnetic field and plasma (0.03-45 keV) at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6.6 RE) within 3 hours before and after the arrival of shock front at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through both case study and superposed epoc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following the arrival of shock front at the geosynchronous orbit, the magnetic field magnitude, as well as GSM Bzcomponen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on the dayside (8-16 LT), while the By component has almost no change before and after shock impacts. In response to the interplanetary shock, the proton becomes much denser with a peak number density of 1.2 cm^-3, compared to the typical number density of 0.7 cm^-3. The proton temperature increases sharply, predominantly on the dusk and night side. The electron, density increases dramatically on the night side with a peak number density of 2.0 cm^-3. The inferred ionospheric O^+ density after the interplanetary shock impact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of 1.2 cm^-3 on the dusk side and exhibits the clear dawn-dusk asymmetry. The peak of the anisotropy of proton's temperature is located at the noon sector, and the anisotropy decreases towards the dawn and dusk side. The minimum of temperature anisotropy is on the night sid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electromagnetic ion cyclotron (EMIC) wave and whistler wave can be stimulated by the proton and electron temperature anisotropy respectively. The computed electromagnetic ion cyclotron wave (EMIC) intense on the day side (8--16 LT) with a frequency value of 0.8 Hz, and the wave intensity decreases towards the dawn and dusk side, the minimum value can be found on the night side. The computed electron whistler wave locates on the day side (8--16 LT) with a value of 2 kHz.  相似文献   
496.
陈大卫  余明 《科技资讯》2010,(14):7-9,11
虚拟天文台是新世纪现代天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它利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各种天文研究资源,以统一的服务模式汇集在统一的系统中。本文介绍了虚拟天文台的概念以及中国虚拟天文台建设的现状,提出建设福建虚拟天文台的设想并探讨了系统构建和实现,最后就此问题提出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497.
火星与地球相隔0.56亿 ̄1.008亿千米之间,是地球的近邻。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这颗时亮时暗、在夜空中荧荧如火的天体,称它为“荧惑”。古罗马人则用战神“马尔斯”来命名火星。在太阳系,在整个宇宙中,再也找不出哪一颗行星,能像火星那样令我们心驰神往、魂牵梦萦了!  相似文献   
498.
泛量子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生化和物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Titius-Bode定则的新形式rn=an2和相应的天体量子论应用于太阳系外的恒星行星,并推广到银河系团的10个伴星系.由此可得严格的人择原理,并定量论证了太阳系的结构应该是对称的八大行星模式.进一步把理论发展为泛量子理论,其中量子常数不同但形式相似.对此用几何平均方法,可以对不同标度的生物、化学、物理等离散系统分别获得不相同的量子常数,如人的量子常数是1=4.376 4×10 g·cm/s,细胞的量子常数是2=6.793 3×10-8 g·cm/s,大分子(即纳米结构)的量子常数是3=8.464 2×10-18 g·cm/s.这些结果与超弦中的对偶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99.
太阳系行星公转速度变化与低温灾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质资料表明,地球的加速运动与冷冻低温及冰期相对应,运用相对公式导出星体加速运动时吸收能量和减速运动时释放能量的结论,新能源,活动星系核的高效产能率是其天文证据,由于不能超过光速,黑洞边界可能存巨大能量交换,但没有物质交换,这一新能源是地质旋回与天文周期一一对应的原因,也是物质和反物质同时存在的问题,根据天文周期,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和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