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3篇
系统科学   29篇
丛书文集   75篇
教育与普及   75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9篇
综合类   156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1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Nematodes are small multicellular, thread-like organisms, inhabiting almost all conceivable environments; among these, some 25 % are free-living marine forms with a population density of (1-12) × 10^6 inds m^-2 in seabed sediment, reaching maximum values in muddy estuaries and salt marshes. A large quantity of carbon from the salt marsh plants enters the ecosystem via the detritus pathway, in which nematod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rough their feeding and bioturbation activities. Vegetation influences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modifi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coastal wetlands. Nematodes are coupled closely with bacteria/detritus in microbial food webs, stimulating bacterial growth and subsequent nutrient remineralization; they provide food sources for higher trophic levels and serve as a linkage between micro- and macro-fauna. Furthermore, nematodes have a potential to provide proxies that can be used in diagnos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hina,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nematode data sets are available for the coastal wetlands across several different climatic zones.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addition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biology and ecology of nematodes in order to delineate their ecological functioning in coastal wetlands. On such a basis,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nematodes to material cycling an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ing in coastal wetlands can be quantified. The assessment of their biological diversity should be a focus, which is fundamental in the study of wetland ecosystem dynamic mechanisms. In addition to laboratory and mesocosm experiments, mathematical model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responses of ecosystem to the environmental disturbance. Finall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techniques for nematode analysis,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data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992.
会仙湿地水体百草枯污染及其固定/转化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量热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会仙湿地上覆水、周边居民饮用水百草枯污染状况,同时测定百草枯对湿地底泥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影响及对百草枯(0~120μg/g)的固定/转化率。结果表明,居民饮用水尚检测不出百草枯,但湿地上覆水已检出(1~16.8μg/kg);相同实验条件下,微生物热功率生长曲线表现出相似性,均出现第二指数生长期;只有120μg/g(干土)者使微生物生长曲线明显往后推移;外加入的百草枯的转化率为52%~55%(96h),意味着通过淋溶冲刷至流动水体中的量高达40%~50%。研究结果说明,百草枯对会仙湿地区域中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建议将百草枯纳入附近水质指标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993.
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湿地的定义;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特点,主要是类型多样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的水环境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了今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对今后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做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994.
为了分析湿地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的时空分布规律,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河向海的水盐梯度 设置3条样带(每条样带上包括假尾拂子茅湿地(S1)、香蒲湿地(S2)、芦苇湿地(S3)、柽柳和盐地碱蓬湿地(S4)和盐地碱 蓬湿地(S5)共5类湿地),于2014 — 2015年的4个季节在样带上的各类型湿地内采集50cm 深的剖面土壤并测定土壤 总氮及其他理化性状. 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湿地表层(0~10cm)土壤总氮沿水盐梯度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 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低盐湿地的S2样地,最低值出现在高盐湿地的S4样地;但各类湿地0~50cm 的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基本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在垂直方向上,低盐和中盐湿地总氮主要累积在20cm 以上土壤,占50cm 深土壤 氮储量的50%左右,中盐湿地底部土层氮储量也相对较高;低盐和高盐湿地土壤总氮质量分数及储量总体上沿土壤剖 面深度呈现下降趋势,中盐湿地土壤总氮则随深度增加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总氮质量分 数及储量与水土质量比、黏粒、粉砂粒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氯离子与硫酸 根摩尔比、钠吸附比、pH、容重、沙粒质量分数和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995.
选取黄河故道尾闾湿地为研究区域,为了探寻以沉积物盐度表征生态补水工程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丰度、生物量表征生态补水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4-2016年生态补水前(4-5月)、后(9-10月)采集生态补水恢复湿地及潮间带湿地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研究发现,在生态补水前,研究区域I-IV(陆-海方向)的沉积物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而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区域III的高盐度带特征;生态补水后沉积物盐度则呈现由陆向海逐渐升高的趋势。生态补水恢复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以昆虫纲和甲壳纲为主,群落结构相比潮间带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较为单一。生态补水前,沉积物盐度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呈现“U”型关系,而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则呈现出倒“U”型关系;生态补水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呈现出随沉积物盐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态势,与此相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则呈现出随沉积物盐度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尾闾型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对于滨海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6.
入侵物种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生物地貌影响. 基于文献调研,以入侵物种与生物地貌的内涵与发展为切入点,总结了入侵物种的生物地貌作用机制与类型,综述了入侵植物、动物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貌影响、生态后果及其对生态修复与管理的启示,并结合当前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一方面,该研究有助于系统认识入侵物种生物地貌效应的重要性及其研究进展;另一方面,聚焦于入侵物种生物地貌影响的生态后果,可为滨海湿地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997.
以珠江河口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的实验方法,对研究区内3大类11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 恒温控湿好气培养. 通过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净磷矿化量和土壤净磷矿化速率等参数,探究珠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机 磷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在-126.47 ~99.7675 mg·kg-1·d-1范围内波 动. 在培养前15d土壤净磷矿化速率变化较大,后期趋于平缓且接近零值. 其中,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率能够在短 时间内趋于稳定(15d),沟渠湿地土壤达到稳定时间相对较长(25d),而农村河流湿地土壤与城市河流湿地土壤有机磷 矿化速率在整个培养期内均呈波动变化,达到稳定时间长达40d. 在所有湿地类型中,城市河流湿地土壤有机磷的矿化 或固定作用最大,围垦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波动幅度相对较小,而人工湿地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则在整个培养期内 无明显变化且接近于零值. 土壤有机磷净矿化速率与有机质(SOM)、总碳(TC)、总氮(TN)、总氢(TH)、总磷(TP) 的质 量分数及土壤水土质量比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 pH 和微生物量碳(MBC) 等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 (P>0.05). 研究结果可为滨海湿地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98.
黄河三角洲典型潮沟系统水文连通特征及其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海盐沼湿地处于海陆交替的过渡区域,初级生产力高,是很多重要物种的栖息地,对于维持滨海湿地的功能及全球生态平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滨海盐沼湿地从结构完整性到生态功能的发挥都受到深刻影响。潮沟系统水文连通是滨海湿地的关键生态过程,同时也是维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沼湿地中一条典型、完整且具有主、次支流的潮沟系统进行野外调查及原位观测,分析其水文连通特征及不同水文连通梯度下的土壤及生物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文连通强度受潮沟形态及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其中淹水频次、累计淹水时长与潮沟形态及地形地貌特征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水盐特征受水文连通强度影响显著,含水率在大潮期大于小潮期,高频淹水区大于低频淹水区,而土壤盐度受淹水频率影响较大,较为频繁的淹水有助于缓解土壤盐度胁迫;盐地碱蓬生物量随水文连通梯度的分布规律与种子流通量、土壤种子库密度基本一致,均为高频淹水区大于低频淹水区,表明盐地碱蓬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植物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对水文连通特征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999.
报道了四川雄龙西湿地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藻类物种丰富度高,共有7门37科90属330种(含变种和变型);(2)藻类生态类型多样,硅藻为主要优势类群.(3)指示藻类明显,以指示清洁或微污水体藻类为主.(4)保护区采样断面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值较高,指示水体清洁.  相似文献   
1000.
以北京郊区作为北方农村的典型区域,通过对北京郊区农村的污水处理及排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及处理效果。目前北方农村应用的污水处理工艺主要为人工湿地、MBR和接触氧化技术,其中人工湿地的综合去除率最好。在此基础上识别了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