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5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应用已钻井烃源岩评价、次洼沉积特征对比、油源对比和地震特征对比,对渤海海域辽西凹陷南洼南、北次洼烃源岩进行预测。南、北次洼在可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相似的条件下,外部大型物源区位置、输砂通道、局部物源类型、洼间链状岛的遮挡作用联合控制了南次洼的沉积过程,为过充填沉积,导致了较低的古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沉积速率和开放氧化的水体环境,不具备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基本条件,北次洼为平衡充填沉积;油源对比表明围区部分原油来源于北次洼烃源岩,证实了优质烃源岩存在;地震特征对比表明沙河街组有效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次洼陡坡带。辽西凹陷南洼北次洼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2.
前人已在海拉尔盆地贝尔—乌尔逊凹陷内发现大量铀矿化异常显示,但对于目的层下白垩统伊敏组的沉积体系归属仍存在一定争论。通过岩心编录、化验分析、测井数据分析等工作,并结合前人资料,发现贝尔—乌尔逊凹陷沿边部向中心逐渐发育一套完整的冲积扇相-辨状河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相沉积体系。对各沉积体系均进行了论述,最终指出辨状河相沉积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沉积相,并分析了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3.
薄壁圆管侧向冲击动力响应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两端固支薄壁圆管经受楔形锤体侧向冲击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和计算机仿真,获得了不同冲击能量下两端固支薄壁圆管的整体变形模态和冲击点附近局部压渍模态的发展过程,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实验研究和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局部变形和整体变形的耦合与径厚比(D/h)和跨径比(2L/D)等因素有关。当圆管的总体位移(Wf)达到和圆管的直径同一量阶时,伴随圆管轴线伸长而产生的轴力不可忽略,甚至对侧向总体的形成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4.
本文通过运用沉积学的分析方法,对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三段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及含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湖相碳酸盐沉积可以划分为3个沉积区——滨湖区、浅湖区和较深湖区,4种亚相——生物滩亚相、鲕粒滩亚相、湖湾亚相、泥晶碳酸盐岩亚相以及若干种微相。这些亚相和微相明显受到古构造和古地形控制,进而建立起缓坡型与陡坡型两种碳酸盐沉积模式。缓坡型模式的特点是地形平缓,沉降慢,相类型多,相带宽,储集性好;陡坡型模式则以地形较陡,沉降快,相类型单调,相带窄,储集性较差为特征。讨论了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分布及储集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85.
所有相对隆起区对向对沉降区都有挤压作用,因为隆起体在上升过程中,不仅高度增加,而且随其上升,体积也不断扩大,所以隆起区都有侧向的挤压作用。越靠近隆起区挤压力越大,远离隆起区逐渐减小,直至最后消失。受隆起挤压的围岩将产生一系列特有的构造体系。隆起的形态变化以及深与浅部的挤压力不同是构造体系变化的决定因素,隆起对盆地的挤压,沿垂向有平错、平推等构造,而沿水平方向则形成各种排列形式的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86.
伊宁凹陷古地温恢复与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包裹体测温和Easy-R.方法恢复了伊宁凹陷的古地温演化史,结果表明伊宁凹陷晚二叠世的地温梯度约为40℃/km,以后经过两次波动(分别对应于K1和E1两次构造运动)逐渐减小到现今的24℃/km.上二叠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主生油期在中晚三叠世.印支期及其以前形成的圈闭,是二叠系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87.
黄口凹陷中,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论述了黄口凹陷中、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强调指出沉积环境的演化明显受构造因素控制。其构造─沉积演化大致可分为拗陷期、断陷期和大区域拗陷期(N-Q)3个沉积环境发育阶段。早白垩世晚期一渐新世晚期,黄口断陷盆地的沉积环境演化直接受丰沛断裂带的制约。在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和渐新世早期,分别形成两个生油层系。据生油岩分析,这两套生油岩系均富含有机质,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  相似文献   
88.
中国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震积岩是在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层,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地壳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对中国在海相和陆相地层的震积岩与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以及中生代陆相地层中碎屑岩原地系统的地震液化序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惠民凹陷古近纪陆相碎屑岩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微同沉积断裂和震裂缝、卷曲变形构造、水下岩脉和泄水构造、震积枕状及伴生构造等典型的地震成因变形构造。震积岩垂向序列自下而上为:A段为下伏未震层,B段为微同沉积断裂层,C段为微褶皱变形层,D段为枕状及伴生构造层,E段为液化均一层,F段为上覆未震层。深入开展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震积作用和震积岩研究,能为盆地构造演化提供动力学解释,如果能与岩性、成岩作用史、孔隙演化史相匹配研究震积岩,将具有一定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89.
东营凹陷盐膏层的重震联合解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单一的物探方法难以探测沉积盆地中的盐膏层,为此提出了基于重力“剥皮”的变密度多界面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首先利用地震、钻井确定的第三系深度和重力反演的中生界、奥陶系、太古界深度,采用重力“剥皮”技术获得由盐膏层引起的剩余异常,据此反演得到了东营凹陷的盐膏层的顶面深度和等效厚度。反演结果表明,东营凹陷盐膏层主要由10个规模较大的盐膏体组成,呈北东向的扇状展布,顶面深度在1 700~3 700 m,北部埋深较大,南部埋深较小。与钻遇盐膏层的25口钻井资料对比,反演误差仅为2.96%,说明利用重磁震联合解释技术反演盐膏层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90.
郗凤琨 《科技信息》2012,(26):463-464
东营凹陷不同地区出露基岩成份不同,各区砂体母岩成份存在较大区别。不同区带所处构造位置不同,发育不同沉积体系砂体并且各砂体主要发育深度区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都造成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深度区间长石含量及其转化率明显不同。这也就造成了东营凹陷不同区带不同深度区间砂岩耗水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