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343篇
  免费   2254篇
  国内免费   3549篇
系统科学   2181篇
丛书文集   3663篇
教育与普及   3080篇
理论与方法论   826篇
现状及发展   510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81884篇
  2024年   396篇
  2023年   1514篇
  2022年   1229篇
  2021年   1534篇
  2020年   1409篇
  2019年   1512篇
  2018年   791篇
  2017年   1213篇
  2016年   1425篇
  2015年   2237篇
  2014年   4214篇
  2013年   3778篇
  2012年   4525篇
  2011年   5123篇
  2010年   5041篇
  2009年   5842篇
  2008年   6595篇
  2007年   6320篇
  2006年   4690篇
  2005年   4258篇
  2004年   3975篇
  2003年   3648篇
  2002年   3157篇
  2001年   3008篇
  2000年   2387篇
  1999年   1958篇
  1998年   1477篇
  1997年   1392篇
  1996年   1098篇
  1995年   921篇
  1994年   854篇
  1993年   845篇
  1992年   775篇
  1991年   686篇
  1990年   691篇
  1989年   638篇
  1988年   451篇
  1987年   291篇
  1986年   146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4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5篇
  1947年   2篇
  194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闽产土牛膝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传统煎煮中药的方法制备土牛膝药液,对其中能抑制诱发慢性扁桃体炎的需氧致病菌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能抑制诱发慢性扁桃体炎的需氧致病菌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水溶性物质,并且其相对分子量大于10 0 0 0 .  相似文献   
992.
分别采用电导率仪、粘度计和折射仪测定了不同类型微乳液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AA)混合单体量的情况下,随着水相含量的增加,体系的电导率、粘度和折射率发生明显变化,体系由反相微乳液经双连续型微乳液逐渐转变为正相微乳液.对微乳液的粒度分析表明,油相含量较低时,正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液滴可视作溶胀胶束;在反相微乳液中,随着十二烷基硫酸钠水溶液含量的增加,水相液滴粒径明显增大;在MMA/AA/H2O无皂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微乳液的粒子比有皂体系的大.最后,微乳液聚合表明过硫酸钾能够稳定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同时Mn3+也可用于引发正相微乳液聚合.  相似文献   
993.
竹醋液抗真菌的体外敏感性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沙保弱氏培养基,采用试管法和打孔法测定了竹醋液对6种致病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和抑菌圈直径.以常用市售抗真菌药作为对照,证实了竹醋液在体外有较显著的抗真菌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994.
洁净煤技术的源头创新--煤分子工程及其关键问题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分子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以煤组成结构及其反应性关系为基础,对煤的高效和高选择性转化技术和工艺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工程学科,通过"分子-产品-过程"三位一体的多尺度集成的方法来解决煤洁净利用过程的效率、环境及效益等问题.其关键问题主要有(1)分子水平上煤组成结构与反应性关系;(2)煤与其洁净转化技术适应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煤转化过程反应的控制与分级定向转化;(4)基于煤组成结构特征的新转化技术与工艺的开发.在对国内外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该研究组近年来的工作,对这些关键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同时指出在洁净煤技术发展战略中,必须重视煤组成结构与反应性关系这一煤分子工程基础等问题的研究,实现我国洁净煤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5.
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复合氧化物的表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CuO-CeO2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以TEM,粒度二次分布,TG-DTA,BET,XRD和TPD等系统表征了材料的粒径、形貌、粒度分布、热稳定性、比表面,晶相和材料表面的吸、脱附性能,以甲烷为模型反应,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材料的催化燃烧活性,并研究材料的制备方法、焙烧温度和Cu含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并以柠檬酸络合法制备的催化材料作对比,结果表明溶胶-凝胶制备的催化材料对甲烷燃烧呈现较高催化活性,初步探讨了催化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6.
风水两相作用对黄河支流悬移质粒度特征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黄河中游29条支流、40个站点的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风水两相作用对黄河支流悬移质粒度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年沙尘暴日数的增大而增大;悬沙中<0.01 mm细颗粒组分的百分比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年沙尘暴日数的增大而减小;悬沙中值粒径D50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年沙尘暴日数的增大而增大.建立了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和悬沙中<0.01 mm细颗粒组分百分比与年均沙尘暴日数tss和年均降水量Pm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结果表明,tss和Pm的变化对于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0.4%和29.6%,对于悬沙中<0.01mm细颗粒组分百分比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91.1%和8.9%,对于D50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93.1%和6.9%.提出以年均降水量Pm与年均沙尘暴日数tss之比作为风水两相作用指标.资料分析表明,悬沙中>0.05 mm的粗颗粒组分百分比(r>0.05mm)随风水两相作用指标(Pm/tss)的增大而减小,悬沙中<0.01 mm的细颗粒组分百分比(r<0.01mm)随风水两相作用指标的增大而增大.在不同的河流之间,随着风水两相作用指标的变化,粗细颗粒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搭配关系, 这种搭配关系的变化对高含沙水流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导致悬移质含沙量出现峰值.  相似文献   
997.
泰国东北部柯叻府及邻区中-新生代木化石非常丰富并保存有完好的解剖构造,是探究热带植被历史、古气候演化以及古环境变迁等问题的重要实证材料.最近的野外调查和专题研究确认该地区中-新生代木化石11科19属约50个种或种级分类单元,分别隶属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分类群,其中有5科7属20种(包括未定种)为前人在泰国未曾报道的类型.当前木材化石群揭示出在中生代后期,泰国东北部热带针叶树植被以南洋杉科为主;在中新世-更新世时期,该地区主要发育落叶和常绿阔叶树植被,代表热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8.
郯庐断裂带古新世—早始新世左旋走滑活动的反射地震证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渤海南部莱州湾附近,横过郯庐断裂的反射地震剖面直接显示了郯庐断裂带的延伸、运动性质和活动时限的证据.郯庐断裂带在渤海内几何形态和断裂组合与陆上出露情况基本一致.根据切过断裂带的剖面和平面上断裂系组合特征,判断其为兼具垂直位移的左旋走滑运动断裂系.由于断裂带活动控制了同构造沉积地层的发育,可以确定其活动的时限相当于渤海湾盆地孔店组和沙四段沉积期,即为古新世-早始新世期.此后,可能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的改变,引起区域性应力场的改变,北北东向严格意义上的郯庐断裂带不再有明显的活动,转而被北东向的右旋走滑构造活动所替代.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分析群阶和特殊素因子,利用Sylow子群二次极大子群的π-拟正规嵌入性质,得到:设H是有限群G的正规子群使得G/H为p-幂零群, P是H的一个Sylow p-子群, 这里p是|G|的一个素因子.若P的二次极大子群均在G中π-拟正规嵌入且下列条件之一满足,则G是p-幂零:(1) (|G|, p2-1)=1; (2) NG(P)/CG(P)是p-群.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3-甲氧基-4-苄氧基苯乙炔化亚铜(1)和3-甲氧基-4-羟基-5-溴肉桂酸甲酯在吡啶中进行缩合反应合成2-(3-甲氧基-4-苄氧基苯基)-5-[2-甲氧基羰基-(E)-乙烯基]-7-甲氧基苯并[b]呋喃(2),2经过催化氢化反应得到化合物3,3进一步通过胺化、乙酰化、还原、水解、Vilsmeier反应、烷基化以及部分去甲基化等反应合成一系列2,4,5,7-取代芳基苯并[b]呋喃类化合物4~15,并通过IR、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结构.并采用四唑盐比色法试验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和细胞毒性测试,所测试化合物均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其中化合物(9)的细胞毒性在所测试化合物中最强,对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B-3-1 IC50为1.71 μg/mL,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