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50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82.
吴翔 《科技资讯》2007,(19):45-46
本文主要分析了岩土工程领域基础工程的土拱理论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拱脚的存在形式、如何考虑拱形、如何确定拱高和拱厚、各种土拱效应对工程的实际影响等、并提出了值得进一步讨论研究的相关问题,以期对土拱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3.
构建土工试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传统的土工试验教学模式,教学缺乏灵活性、整体性及生产实践意识,抑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依据土工试验生产实践来构建土工试验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土工试验整体性的割裂,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创造性逻辑思维空间,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试验能力。  相似文献   
84.
对武汉市青山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其地的承载力进行了评估,并运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5.
首先分析了加筋土颗粒接触面处的单元剪切刚度矩阵,并考虑土体剪切破坏的应力特点,引入莫尔库伦强度准则对加筋土体的微元强度进行度量,从而建立了模拟加筋土体滑移变形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一种较完备的,且参数少、物理意义明确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最后,通过与常规直剪试验曲线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能够模拟加筋土体的滑移变形特性,并进而探讨了土体抗剪强度随法向应力的变化规律,从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6.
土力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进军 《科技信息》2010,(23):217-217,226
土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深、但实践性强的工程技术基础学科。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土力学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基本理论的理解、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践判断的能力。本文从教学内客、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就土力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密度和压力对砂土变形特性影响的统一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的砂土本构模型不能考虑砂土变形特性对密度和固结压力的双重依赖性。该文基于状态参数、起动的峰值强度、状态剪胀方程和应力比与塑性应变的双曲线假定,提出了一个新的砂土本构模型。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对于一种砂土只用一组材料参数就能模拟不同密度和固结压力下的应力变形响应。通过对不同密度和固结压力下的固结排水和不排水试验的模拟初步验证了模型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88.
考虑含水层参数随应力变化的地下水渗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含水层参数的研究是地下水动力学和土力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中在室内模型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得同因抽水引起的土骨架密的应力一应变关系,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与有效应力增量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9.
采用有限元法和非线性规划的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解决了三维可静应力场的构造问题.基于刚塑性假设,采用极限分析下限原理,求解了矩形表面基础的承载力问题.算例分析表明,SQP算法在三维下限法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
实验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学好课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本文通过对近20年土力学实验教学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梳理,探索一种切实可行有效的实验教学的思路方法,对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