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4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05篇
系统科学   395篇
丛书文集   80篇
教育与普及   4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5篇
现状及发展   71篇
综合类   199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207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00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40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11-year satellite altimeter sea surface height (SSH) anomaly data from January 1993 to December 2003 are used to present the dominant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CS) surface circulation throug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first three EOF modes show the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SH in the SCS. EOF mode one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a basin-wide circulation. Mode two describes the double-cell basin scale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e two cells were located off west of the Luzon Island and southeast of Vietnam, respectively. EOF mode three presents the mesoscale eddy structure in the western SCS, which develops into a strong cyclonic eddy rapidly from July to September. EOF mode one and mode three are also embedded with interannual signals, indicating that the SCS surface circulation variation is influenced by El Nino events prominently. The strong El Nino of 1997/98 obviously changed the SCS circulation structure. This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re existed a series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western SCS, and their temporal variation indicates intra-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signals.  相似文献   
62.
在应用一维变分方法对GMS-5卫星资料反演的相对湿度场进行了同化分析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通过一维变分方法在MM5模式初始湿度场中融入GMS-5反演湿度场后,对降水预报的影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应用一维变分方法同化GMS-5反演相对湿度场后所得到的分析场,其均方根误差(rm se)在7个标准等压面上都比背景场要明显减小.均方根误差值在250 hPa下降幅度最大,达到7.1,这相当于12-h预报场rm se下降了48%;下降幅度最小的等压面高度是925 hPa,也达到了1.2,相当于12-h预报场rm se下降了15%.背景湿度场高湿区通常呈带状分布,普遍平滑了中尺度信息.运用一维变分方法融入了卫星信息后,分析场不仅明显改善了背景场湿区偏湿、干区偏干的现象,同时也很好地揭示出了三维湿度场的中尺度细微结构.个例分析表明,将一维变分同化后的GMS-5反演湿度场作为MM5模式的初始湿度场,与直接用NCEP资料的预报结果相比,MM5模式预报的降水强度、降水范围和降水强中心位置均有较明显的改善,更接近于实况观测.  相似文献   
63.
利用高精度的ETM卫星图像,从宏观和露头尺度对阿尔金断裂带过祁连山后的酒西盆地-宽滩山地区的断裂展布形式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解译和实地考察,发现除主干断层以外还有4条具有一定规模的均具左旋位错特征的分支断层,且呈"树枝状"展布。通过研究得出,阿尔金断裂带以"树枝状"的型式消失在酒西盆地和花海盆地内。  相似文献   
64.
“伽马射线暴”是指在遥远的宇宙深处产生能量强烈释放,导致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有大量的伽马射线降临地球的现象。这种宇宙伽马射线暴究竟来自何处?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一个谜,甚至被称为“天文学界的最大谜团”。近年来,随着人造观测卫星技术和数量的不断进步,人类正在逐步揭开宇宙伽马射线暴的起源之谜。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利用美国的“雨燕”号探测器和日本Here-2号观测卫星的观测结果,更让人们在研究宇宙伽马射线暴的追本溯源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另外,在追踪宇宙伽马射线暴的研究过程中,使得人们对宇宙的诞生和演化等其他谜团,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文所述正是有关宇宙伽马射线暴的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65.
“地球观测系统”中的两颗重要卫星——“云卫星”(CloudSat)和“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CALIPSO),经过多次推迟,终于在2006年4月28日由一枚德尔他2号火箭发射升空,加强了日益庞大的“地球观测系统”。[编者按]  相似文献   
66.
山区公路移动通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利用现有移动通信系统的功能,综合建立山区公路移动通信网的方案,分析了山区公路基站选址、天线应用与无线信号场强衰耗的关系,计算了山区公路中不同环境下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场强衰耗,对解决山区公路移动通信网建设与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实现山区公路移动通信系统的方案。  相似文献   
67.
基于地磁定轨和扩维卡尔曼滤波的导航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克服扩展卡尔曼 (Kalman)滤波算法对噪声统计特性的约束 ,针对磁强计量测噪声为有色噪声伴常值干扰的特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扩维Kalman滤波算法的地磁导航算法 .该算法为了使量测噪声白噪化 ,引入了 2个新的状态变量 ,此时测量噪声是均值为 0的高斯白噪声 ,并满足扩展Kalman滤波算法的约束条件 .对由此构成的系统使用扩展Kalman滤波算法 ,可以得到扩维Kalman定轨导航算法 ,利用该算法可以获得国产磁强计的导航精度 ,其地心距模的估计误差为 2 0km ,速度模的估计误差为 10m/s .卫星的实测数据仿真结果表明 ,该导航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克服了扩展Kalman滤波算法的发散问题  相似文献   
68.
2003年12月30日,我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1号卫星(又叫"赤道卫星")发射升空,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69.
小卫星分布式雷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卫星分布式雷达是一种新概念雷达系统 ,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讨论了小卫星分布式雷达的基本概念 ,探讨了其在未来航天装备中的作用和地位 ,阐明了小卫星分布式雷达技术的科技内涵 ,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发展天基雷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70.
3S技术在江汉平原湿地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以江汉平原湿地监测为例,就3S技术在湿地监测中的应用做了说明。文章在简述江汉平原自然地理概况、江汉平原湿地3S技术监测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进行湿地3S监测的技术方法与流程路线,建立了相应的湿地类型解译标志,并就湿地监测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