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3篇
教育与普及   6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6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691.
用结构洞分析网络结构是评价网络结构引起的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洞定量描述方法,即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结构洞的测量.给出了类似于基尼系数的网络贡献度的概念,在满足度分布不变的条件下利用贡献度分析对比无标度网络与对应的随机网络,证实用贡献度评价网络有效性的优越性.得出结论:贡献度S越大,说明网络中每个节点的重要性越平均,结构洞程度越大;反之,贡献度S越小,则说明网络结构信息主要集中在部分节点上,结构洞程度越小.  相似文献   
692.
骨洞坑萤石矿床位于浙东南褶皱系北东向江山—绍兴深断裂和余姚—丽水深断裂所夹持的余姚—遂昌前震旦纪变质基底隆起带南东侧附近。骨洞坑萤石矿控矿主断裂为NW-NWW向压扭性断裂,主要赋矿层位为下白垩统馆头组(K1g)。本文详细论述了成矿热流体场的形成过程,并建立了成矿模式,为今后骨洞坑萤石矿床地质探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93.
为了研究缝洞型油藏的复杂结构对水驱油的影响,制作4类17个不同结构的缝洞介质物理模型,开展一系列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单缝连通单洞的缝洞型介质,洞在缝上时水驱油最终采收率低,洞在缝下时高.②单缝不同洞密度的缝洞型介质,水驱油的最终采收率随着洞密度的增大而减小.③洞隙度比增大,水驱油的最终采收率减小.④缝洞网络结构对水驱油采收率有重要影响;相同连通度的网络结构,存在洞时最终采收率小;连通度越大,最终采收率越小.实验结果表明重力、洞密度、洞隙度比以及缝洞网络结构对缝洞型介质水驱油的采收率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提高缝洞型碳酸盐油藏的水驱油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94.
缝洞型油藏注水驱油可视化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可视化物理模拟方法直观研究了缝洞油藏的注水驱油机理,考察了不同注入流体、注入方向、注入角度等多方面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直观了解了缝洞油藏注水驱油前后的油水分布,并进行了注气提高采收率实验。结果表明:缝洞位置对水驱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重力分异在缝洞模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缝洞通道不规则性和重力捕集的影响,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上部溶洞和下部溶洞顶部难以驱替的"阁楼空间"内,这部分剩余油也是注气驱替的主要驱替空间;实验发现,水驱油过程中一旦形成水流通道,孔洞中的剩余油就难以被驱替,改变注水方式或注入介质(如注气)等,有可能进一步驱替孔洞中的剩余油,提高采出程度。后续注气实验证明通过改变注气方式可以明显驱出"阁楼空间"中的剩余油。  相似文献   
695.
<正>一、公路隧道防水结构1.新奥法概念及施工特点。新奥法即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新奥法概念是奥地利学者于20实际50年代提出的,它是在利用围岩本身所具有的承载效能的前提下,采用毫秒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进行全断面开挖施工,并以形成复合式内外两层衬砌来修建隧道洞身的一种施工方法。即以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支撑等为外层的主要支护形式(也称初次柔性支护,即在洞身开挖之后必须立即进行的支护工作),以使围岩体自身承载能力得到最大  相似文献   
696.
西藏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多金属成矿带东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前奥陶系松多岩群和中二叠统洛巴堆组,围岩多为碳酸盐岩,且蚀变强烈.已圈定2条矿化蚀变带和9个主要铅、锌矿(化)体,矿化带长度约2620~4100 m,宽约50~1140 m;矿(化)体呈层状和似层状产出,矿(化)体长为120~2881 m,水平厚度为2.1~13.1 m.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为铅和锌,伴生有益组分为银、铁、铜、硫.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白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透辉石、石榴石、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长石等.铅锌矿化与岩浆活动和大气降水有关,主要与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的岩浆—热液有关.同时矿床的形成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关.本文首次对洞中松多矿床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等的分析讨论,认为洞中松多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构造—岩浆等长期活动的结果,断裂构造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提供了运移通道和富集空间,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的深层岩浆为矿床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和热源,属于矽卡岩型—热液改造矿床.  相似文献   
697.
运用Acutronic 661型离心机研究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圆形隧道的塑性变形机制,试验隧道在平面应变条件下的超固结黏土中开挖,小导管采用具有一定硬度的合成树脂模拟,管间相互重叠形成拱形加固区,设置在圆形隧道开挖面的两侧.试验目的在于研究隧道建设过程中小导管注浆"洞侧加固"工艺对地表沉降和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基本原理出发,构建小导管注浆黏土隧道的垮落机制,采用解析法导出双角变量稳定率上限方程,通过该方程进一步讨论隧道埋深、土体强度、小导管注浆体对单圆形隧道稳定率上限解的影响.最后由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证实其上限解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98.
针对受力复杂的某山区铁路桥人字形桥墩横梁及其墩柱,利用ANSYS软件建立全桥的有限元模型,得到横梁最不利荷载工况。在此基础上建立横梁及其附近墩柱有限元子模型,得到最不利荷载作用下横梁的应力分布情况。通过比较不同横梁构造的分岔节点应力分布,认为横梁宽8.0 m、高5.0 m、壁厚1.0 m时的应力分布比较合理;通过比较不同人洞形式下洞口角点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得出直径为80 cm的圆形人洞可以有效减小洞口应力集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699.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00.
单缝单洞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弹性开采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缝单洞底水体系是一种简单的缝洞模式,但对于探索缝洞型底水油藏的开采机理和开发规律至关重要.结合流体在裂缝中的运动规律和液体弹性膨胀理论,建立了单缝单洞底水缝洞油藏弹性开采时油水两相流动的数学模型,用数值方法求解揭示了油水流动规律,得到了产油量、产水量、含水率和采出程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单缝单洞缝洞型碳酸盐岩底水油藏弹性开采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特征为凸型,见水后含水上升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