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9篇
丛书文集   12篇
教育与普及   10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6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91.
东昆仑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来自锆石SHRIMP年代学的证据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3  
东昆仑东部约格鲁岩体中发育形态各异的暗色微粒包体和若干基性岩体. 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花岗闪长岩、暗色微粒包体(MME)和角闪辉长岩三者之间具有成因联系. 选择花岗闪长岩(寄主岩)、角闪辉长岩和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 应用SHRIMPⅡ进行了锆石U-Pb年龄测定, 结果分别为242±6, 239±6和241±5 Ma, 年龄值基本一致, 排除了花岗质寄主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为源区固态难熔残余或围岩捕掳体的可能性, 也排除了基性岩浆在花岗质岩浆固结后才侵入的可能性. 这一结果从年代学的角度证明, 3种岩石为早、中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其中, 花岗质寄主岩更接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酸性端元, 角闪辉长岩则靠近岩浆混合作用中的基性端元, 而包体是注入到酸性岩浆中未完全混合的基性岩浆团块. 结合对岩体所做的其他方面的研究, 可以认为东昆仑花岗岩带在三叠纪中期经历过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的混合作用, 表明地幔物质与能量对地壳的注入与反应在花岗岩成因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2.
柴达木北缘都兰野马滩花岗岩锆石SHRIMP定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柴北缘超高压带上野马滩花岗岩体位于都兰以北约40 km处, 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组成, 其中的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年龄为397±3 Ma. 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该岩体既具有I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 又具有S型花岗岩的部分特征, 类似于碰撞后花岗岩. 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 该花岗岩是在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块体最后折返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3.
花岗岩动态压缩力学特性的实验以及理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花岗岩材料的动态压缩实验结果,同时建立了花岗岩材料的裂纹模型,并基于断裂力学以及纲以细观力学的相关理论,模拟了花岗岩材料的在动态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强度特性,建立了花岗岩材料在单轴动荷载作用下的本构模型。这些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94.
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指标的概型分布检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花岩残积土的土工试验资料,用3-4种检验方法对含水量,重度,孔隙比,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内摩擦角,粘聚力等8项试验指标进行了概型分布检验,得出各项指标大都可用对数正态或正态分布函数拟合的结合,为地基基础可告靠度设计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5.
花岗岩地区地下水溶质的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可寺省东部花岗岩地区水-土壤-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分析,阐明了花岗石地区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并指出花岗岩工区地下水溶质主要来源于土壤与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6.
原地重熔及其地质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岩浆侵入模型已无法容纳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与侵入模型不同,近年提出的原地重熔说视上陆壳为封闭系统而不是开放系统,该假说认为,花岗岩的形成实质是系统内部的物质随着熵的变化而从有序(原始岩石)到无序(熔浆),再到新的有序(花岗岩)_的过程,文章着重介绍原地重熔的基本原理及重熔过程引起的部分地质效应,包括岩基的空间,岩基的大小与形态,捕掳体和暗色包体,岩体与围岩的“侵入接触”,关系,“花岗岩背斜”以及花岗岩内的流动构造等。  相似文献   
197.
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作者认为: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240~20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6~16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超高压变质岩p-T-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初步确定在200~10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并集中在150~100Ma为主(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高峰时间为130Ma左右;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且滞后于根据变质岩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伸展作用被抑制;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导致造山带岩石圈迅速强烈拆沉伸展和减压增温熔融,从而形成大规模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和中酸性火山岩。总之,东秦岭—大别地区岩石圈拆沉所导致的岩浆活动主要发生在J3—K1的挤压伸展转变期。  相似文献   
198.
对青藏高原西部燕山晚期花岗岩进行了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燕山晚期早白垩世花岗岩为 I型 ,形成于火山弧环境 ,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 -二长花岗岩 ,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A/ CNK<1,稀土元素含量中等 ,并且属轻稀土富集型 ,铕亏损不明显 ,L IL E有选择地得到富集 ,HFSE相对亏损 ;晚白垩世花岗岩为 S型 ,形成于同碰撞环境 ,岩石组合为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二云母花岗岩 ,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系列 ,但 A/CNK>1.1,稀土元素含量较低 ,铕亏损明显 ,微量元素中以 Rb和 F含量高为显著特征。为研究喀喇昆仑山构造演化提供了限定条件  相似文献   
199.
不排水条件下全风化花岗岩残积土工程特性与本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土工试验对不排水剪切条件下的饱和松散砂质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探讨 ,发现其在剪切时的应力 -应变关系呈现出加工软化特性 ,土体超过峰值强度后最终达到了变形的稳定状态 .基于稳定状态概念 ,将临界土力学理论与非线性应力 -应变关系相结合 ,建立了非线性应力 -应变 -临界状态本构模型 .采用香港钻石山地区全风化花岗岩残积土的不排水三轴试验结果 ,确定了有关模型参数 ,验证了所建议本构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0.
广东省境内花岗岩分布广泛,风化残积土路堑边坡坡面冲刷严重.文中分析了广东省境内花岗岩风化残积土路堑边坡冲刷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据此选定坡面冲刷稳定性模糊评价的评价因素及其隶属函数,建立合理的模糊评价模型.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广东省英德地区典型花岗岩风化残积土路堑边坡工程实例进行坡面冲刷稳定性评价,以验证所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花岗岩路堑边坡未经加固处理时,坡面冲刷稳定性差;通过坡面土质改良和坡面框架植草防护后,抗冲刷稳定性显著提高;路堑边坡冲刷稳定性的模糊评价方法具有较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