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7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低碳锰钢中周期性带状组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研究了低碳锰钢中的周期性带状组织,结果表明,在全部研究用钢中,钢锭经热轧后均出现这种组织,其严重程度随钢的成分而异,并随坯带加工顺序而增加,带状组织与锰的显微偏析等因素有关,适当的调整碳锰以及形成模跨铁素体带的转变产物可降低带状组织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2.
采用程序升温脱附法,极化曲线法,失重法及盐雾试验等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缓蚀剂对模拟文物-低碳钢试样的缓蚀效率及吸附性能,实验证明,苯并三氮唑在较低浓度时对铁器的缓蚀效率比保护铁器常用的胺类缓蚀剂更高,并且BTA还具有较低毒性、较易购置等优点。  相似文献   
93.
磷对低碳钢坑孔腐蚀扩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殊设计的闭塞腐蚀电池实验,并利用能量色散谱仪分析腐蚀产物成分,研究了磷对低碳钢蚀孔扩展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在模拟蚀孔的闭塞区钢样阳极表面沉积物中有磷酸根离子存在,在蚀孔活化腐蚀过程中,钢中磷转化成磷酸根离子是在金属表面进行的,并形成磷酸盐沉积在金属表面,对蚀孔的扩展起抑制作用;磷含量不同的钢,表面沉积物中磷酸盐及磷酸根离子含量可相差很大,从而对蚀孔扩展的抑制作用也会有明显差异;同一钢样中,由于磷的偏析,在蚀孔扩展过程中高磷部位腐蚀速率较低,低磷部位腐蚀溶解速率较高,磷的偏析带导致了凸凹腐蚀沟槽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
为了研究RH真空处理过程脱碳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有效地控制超低碳钢在RH真空处理过程中碳含量的变化,根据热力学、动力学原理建立了RH真空处理脱碳数学模型,通过RH真空处理脱碳数学模型研究了内部脱碳反应深度和脱碳速率之间的关系.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反应深度的变化和内部脱碳的反应速率是相对应的,采取预真空操作,提升了反应深度,淡化了前期脱碳转折点的影响,加速了前期的脱碳反应,并在RH处理后期找到了内部脱碳向表面脱碳转变的时间临界点.  相似文献   
95.
Al-Ti-Mg复合脱氧对钢中夹杂物及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Fe-50%Ti、Ni-16.7%Mg和Fe-70.74%Si等合金对工业纯铁脱氧,研究了Al-Ti-Mg复合脱氧低碳钢中夹杂物的类型和尺寸分布规律以及钢的铸态组织.实验结果表明:Ti处理比未加Ti处理试样夹杂物总量增加400mm-2,而且夹杂物明显细化;Ti-Mg复合脱氧,钢中夹杂物的总量相对于Mg单独处理增加200 mm-2;Ti处理后,奥氏体晶粒内出现大量针状铁素体.对比而言,Al-Ti-Mg复合处理钢中针状铁素体分布最为均匀,无块状铁素体出现.  相似文献   
96.
针对某厂应用LD--RH--CC工艺生产SPHD低碳低硅铝镇静钢过程中,水口结瘤严重、连浇炉数较低的问题,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萤石的加入对钢中夹杂物及钢水连浇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口结瘤物的主要成分是Al2O3--CaO--MgO,其中Al2O3质量分数在70%以上.通过向RH炉真空室内加入一定量的块状萤石,可将出站精炼渣中钙铝质量分数比wCaO/wAl2O3控制在2左右,铸坯中Al2 O3夹杂物含量有所减少并且粒径变小,钙铝酸盐夹杂物比例有所提高,连浇炉数可达到3炉以上.  相似文献   
97.
非等温氧化工艺下含Si低碳钢氧化行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模拟工业生产现场板坯在加热炉中的分段式加热制度和氧化气氛,在同步热分析仪(TGA)中进行氧化实验,研究氧化温度对硅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1%和0.25%的两种低碳钢试样(HS1.21和LS0.25)氧化行为的影响。同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SEM)观察氧化后试样氧化铁皮及Fe_2SiO_4的微观形貌,用Image-pro Plus 6.0测量不同硅含量钢种在不同氧化温度下氧化后试样的Fe_2SiO_4渗透深度,用能谱仪(EDS)分析其氧化铁皮的结构组成。结果表明,温度达到剧烈氧化温度后,两种试样中硅含量低的低碳钢氧化增重随时间呈抛物线变化,而硅含量较高的低碳钢氧化增重随时间呈直线性变化;氧化一定时间后,硅含量不同的两种试样的氧化增重曲线相交,出现临界时间点,在该临界时间点之前,LS0.25低碳钢的氧化增重较多,而临界时间点之后,HS1.21低碳钢氧化增重较多,且临界时间点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逐渐推迟。  相似文献   
98.
在充分考虑RH平衡碳氧浓度的前提下,建立脱碳反应数学模型.以210t超低碳钢RH冶炼工艺为背景,详细给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原则与过程.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数学模型与实际测量数据有很好的吻合度.碳元素在钢液内存在一定的不均匀性,真空室自由液面下降管上方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小,钢渣界面处上升管右侧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循环20min后,二者相差0.0025%左右.  相似文献   
99.
通过原位追踪金相观察、维氏硬度测试、透射电子显微术、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低碳钢中贝氏体组织在550~675℃范围内重加热过程中的演化与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贝氏体组织通过回复与再结晶方式演化为多边形铁素体,在该过程中粒状贝氏体首先演化为多边形铁素体,然后多边形铁素体再吞噬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铁素体表现出了高于粒状贝氏体的热稳定性;在回复过程中,贝氏体铁素体中相邻铁素体板条之间的小角度晶界部分撤除,铁素体板条发生倾转与合并;贝氏体组织在重加热过程中的演化存在一个稳定阶段,处于回复与再结晶之间,其持续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00.
王一川 《科技信息》2011,(20):I0273-I0273
本文通过对低碳钢连续退火工艺的分析,采用不同温度对低碳钢退火,从而确定了影响低碳钢退火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