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教育与普及   8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5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31.
科技馆是科学技术馆的简称,是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科学技术和科普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以人为本、造福子孙、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32.
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关系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教育战线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统筹兼顾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3.
新形势下,学校教育不健全、家庭教育存在缺陷、社会教育薄弱的德育现状决定了当前的德育工作必须建立一种未成年人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转变德育观念,把握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采取"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德育工作;加强德育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成为新形势下建立这种德育方式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34.
设计是一门服务性的大众艺术,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必需,而且人们对设计的要求和看法日趋成熟,作为设计者应该随势而动,重新审视自己,总结设计里程中的得与失.文章从设计的属性入手,重新诠释了设计以人为本,设计为社会服务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35.
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网络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网络发展的革命性意义,以人为本,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以先进的思想文化牢牢占领网络阵地.  相似文献   
36.
从5个方面阐述了运动队以人为本,抓好思想教育工作的认识:一是要关爱运动员:二是要尊重运动员;三是要关注运动员的需要;四是要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变化;五是要解决运动员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7.
基础英语教学评价的方式与策略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其指导原则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者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引导学生积极运用学习策略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38.
《宜宾科技》2005,(2):3-4
以“树立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奔小康”为主题的四川省2005年科技活动周5月14日在我市长宁县隆重拉开序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忠亲笔题词“科技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四川”,省长张中伟也写下了“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技知识”题词表示祝贺。出席开幕式的有省政府副秘书长陈保明、省科技厅厅长杨国安、省科协副主席梅跃农以及省妇联、省文化厅、省气象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级科研院所的领导,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共宜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解洪、市长焦伟侠、市委副书记梁熙扬、副市长马平、长宁县委书记刘光远、特邀代表西南农业大学校长王小佳、  相似文献   
39.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40.
文章论述了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资产阶级人本主义的重大区别,主要表现在:一是理论基础不同;二是对“人”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不同;三是对人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不同;四是对“人”的理解的思维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