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篇
系统科学   13篇
丛书文集   89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66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21.
为了进一步把握当前城市群发展的特点与方向,掌握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机制,选择中国南北两地最具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利用1988—2017年的建设用地数据,借助城市扩张速率、城市扩张强度、城市扩张差异指数和景观扩张指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两大城市群近30年间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其差异,并结合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而粤港澳大湾区则进入城市扩张的成熟期,且大湾区内部的发展速度要优于京津冀城市群:(1)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的增加面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3倍多,但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均小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即扩张进程总体上慢于粤港澳大湾区。(2)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的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在1988—2007年间均明显高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但从2008年开始均低于京津冀城市群的,且差距不断扩大;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呈多中心环状放射性扩张,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用地则由点状扩张转为面状发展。(3)两大城市群建设用地的扩张过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京津翼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南部、东北部、中部,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快于西岸的。(4)两大城市群的新增建设用地斑块均以边缘式扩张和填充式扩张为主,飞地式扩张的数量占比逐渐降低,扩张格局不断从扩散走向集聚,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水平更高。(5)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而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则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22.
基于价值量、热点分析、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和距离衰减等多种方法和模型,量化分析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揭示其供需盈亏关系;根据整体供需空间格局,确定生态源地到生态需求地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与价值流转量.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和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微小,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显著增长;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形态,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呈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供需盈余区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地丘陵,供需赤字区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主城区;研究年份内,供需平衡区面积减少,供需失衡区面积增加,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供需空间异质性增强;将生态源地与生态需求地之间的重要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流转路径,2010年和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流转总量分别为127.1,272.6亿元.  相似文献   
723.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选取生境质量、食物供给、碳储量三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运用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方法来量化分析县域尺度上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整体下降3.6%,其中12个县市区的供给呈现小幅增长,11个县市区供给出现减少,总供给量呈持续下降趋势。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特点,低供给区、较低供给区分布在长沙、株洲市区,较高供给区与高供给区在空间上的变化较大。2)2000—2018年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总需求增长201.2%,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宁乡县、浏阳市和炎陵县的需求具有“先减小后增长”的特点。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三市市区的需求较为集中,而外围县市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小。3)2000—2018年城市群大多数县市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趋向恶化,尤其是高盈余地区数量明显减少。2000年,高盈余区有宁乡县、韶山市、湘潭县和炎陵县,至2018年,仅炎陵县是高盈余状态。  相似文献   
724.
基于2015—2018年中原城市群29座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对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进行空间关联网络建模,利用网络指数和社团检测方法探索城市群空气质量个体作用和整体发展态势。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影响中心分为以晋城为核心的北部带状中心集群和以郑州为核心的中部块状中心集群,其中北部集群代表了自然环境条件和不合理的重工业产业结构对北部地区产生的重大影响力;中部集群凸显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显著影响。此外,具有中介作用的开封、许昌、漯河、安阳和运城,分布在城市群各圈层的边缘,对空气质量传播影响较大。2)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网络整体性指数达到0.512 3,关联比较紧密。城市群内的空气质量环境较差的西北板块为主影响板块,对东南板块在现阶段的影响较强。3)中原城市群空气质量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而非孤立存在,社团检测发现其具有比较稳定的二元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城市群空气质量,旨在为防治城市群整体空气质量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5.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就业结构的分析,揭示出我国中部城市就业结构的一般变动规律.目前城市群地区的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较低,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还占据较大比重.各中心城市的就业结构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逐步上升.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性行业的就业比重趋于下降而新兴行业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726.
王航 《河南科学》2012,(3):376-380
依据有关统计资料及河南省投入产业表(2007),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投入产出系数的计算等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不相匹配,中原城市群内各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依然明显.建议采取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承接产业转移,选择科学的城镇化道路,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27.
杨迅周整理 《河南科学》2012,(10):1557-1558
<正>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4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门设立了"'三化'协调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分会场,专题讨论这一热点问题。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科协、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政研室、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委党校、河南商业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728.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729.
<正>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为中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纲领性文件,为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导。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如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生产方式转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我国科技现状要求科技创新必  相似文献   
730.
<正>"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意义更加凸显。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大趋势。河南省提出"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节能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