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7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58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37篇
教育与普及   50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2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185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黄争鸣,男,1957年7月生,湖北钟祥人。1979年12月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结构设备与工艺专业;1983年1月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8月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材料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相似文献   
62.
研究了古滑坡的变形与其稳定性的关系.通过公式推导证明了在对古滑坡滑带进行力学参数折减过程中考虑刚度退化的必要性,提出考虑古滑坡滑带强度折减和刚度退化耦合作用的新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耦合方式.依据大量的工程经验绘制古滑坡失稳变形曲线,提出古滑坡自稳能力预警位移值和极限位移值的概念和确定方法.最后结合工程算例,对全局强度折减、滑带强度折减、考虑滑带强度折减和刚度退化耦合作用的三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表明,采用考虑滑带强度折减和刚度退化耦合作用的方法分析古滑坡变形场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63.
基于泰森多边形、空间自相关及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文化遗址均呈现出聚集分布特征,但存在单核与多核的差异。马家浜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的东、西部,以草鞋山、骆驼墩遗址群最为密集;崧泽文化遗址集聚于太湖东、东北部,以草鞋山遗址群最为密集;良渚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南部、东部,以余杭—良渚遗址群最为密集;马桥文化遗址主要集聚在太湖东部和西南部,以上海西部的马桥、湖州—长兴、海宁—海盐一带的遗址群最为集中。马家浜至崧泽时期遗址呈多核心特征,崧泽至良渚时期遗址由多核变为单核,马桥时期遗址聚集区重现多核心特征。(2)随着气候、地貌、社会结构的演变,遗址密集区的分布趋势、连续性及密度相应变化。遗址密集区分布呈现出由太湖东、西部先向太湖东、南部,再向太湖南部,最后向太湖东、西南部发展的趋势。遗址聚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在马家浜、崧泽、良渚时期逐渐增强,而马桥时期遗址密集区的连续性和密度较良渚时期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对研究人地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4.
 古生物学是以化石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属于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随着生命科学基因组学与地球系统科学的迅猛发展,古生物学这门古老学科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新时代,不断涌现振奋人心的研究进展与新发现。本文回顾了2017年国际古生物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与研究热点,并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界2017年在早期生命、早期后口动物、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古DNA以及演化古生物学等研究方向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5.
 白垩纪缅甸琥珀中内含物研究是当前古生物研究的热点之一。隐翅虫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目前是动物界最大的一个科。近些年,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种类丰富多样的隐翅虫化石,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材料。通过对保存精美的隐翅虫化石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隐翅虫科昆虫的起源和演化,而且有助于认识早期陆地生态系统中昆虫与真菌以及昆虫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高等真菌和社会性昆虫的早期演化历史。先进的成像技术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缅甸琥珀昆虫的形态功能,理解远古昆虫与周围环境的复杂关系,进而重建远古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面貌。  相似文献   
66.
本文通过对邺城遗址单体菩萨造像头冠的实地考察与特点分析,认为目前发掘出土的菩萨头冠大致可分为矮冠、三叶冠、三叶花蔓冠、无冠束发等类型,结合古代邺城曾为南北朝时期后赵等四个北方政权都城的史实,提出这些造像是分别属于北魏中期等四个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将这些菩萨头冠和距邺城不远的曲阳修德寺菩萨头冠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性,而且这些头冠类型也为邺城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提供了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67.
氮素作为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一直以其独特的方式在自然界中循环。经典氮循环理论认为细菌的好氧氨氧化是氧化氨氮的唯一途径,然而,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新的氮循环途径被不断发现,其中的古菌好氧氨氧化以及厌氧氨氧化过程,由于其突出的生态及工程应用重要性,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了氮循环新途径中的厌氧氨氧化以及古菌好氧氨氧化过程的发现及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两类氨氧化菌的研究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8.
埕岛东部斜坡带油藏以自生自储的岩性油藏为主,主要分布于超覆带及坡折带。下第三系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在重点分析古地貌特征与储层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储层描述方法,划分有利储集相带,精细描述储层,寻找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69.
70.
《科学大观园》2014,(1):14-15
正白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蔬菜。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菜中之王"的美称。白菜是我国的原产菜,有7000年栽培历史白菜是我国原产蔬菜,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据考证,在我国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遗址发现的白菜籽距今约有6000~7000年。明代李时珍引陆佃《埤雅》说:"菘,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今俗谓之白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