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1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3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339篇
教育与普及   339篇
理论与方法论   29篇
现状及发展   17篇
综合类   528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266篇
  2002年   223篇
  2001年   272篇
  2000年   250篇
  1999年   223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234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183篇
  1994年   203篇
  1993年   150篇
  1992年   158篇
  1991年   156篇
  1990年   136篇
  1989年   136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4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用燃烧波淬熄法研究了大颗粒Ti粉和Al粉制备TiAl金属间化合物的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机理.通过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发现:反应过程可用毛细铺展 界面反应机制解释.熔融的Al在整个反应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首先熔融的Al液通过Ti粉间的毛细管作用以薄膜的形式铺展在Ti粉表面,并在接触面生成TiAl3.反应放出的热量有利于加速反应的进行,促使TiAl3与Ti进一步反应生成TiAl.但是生成的TiAl3层阻碍了Al液与Ti粉的接触,制约了反应的进行.最后,在试样中可以同时看到完全反应的Ti粉和未完全反应的Ti粉.  相似文献   
102.
铬法与锰法测定地表水COD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采用铬法与锰法测定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园湖水COD值以及铬法与锰法分析条件、氧化率的相互比较.其结果表明:铬法精度高于锰法,铬法比锰法氧化完全,因此,采用铬法来作为控制有机污染物综合性指标比用锰法更为适宜,在测定清洁的地表水COD值时可用锰法,但对于受污染的地表水用铬法更适合。  相似文献   
103.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性与其构效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植物界广泛分布的酚性组分,目前已知的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已达8000多种。众多研究表明黄酮类有抗突变、抗肿瘤、抗炎、治疗心血管疾病等广泛生物学活性,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减少自由基形成和清除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而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近几年在黄酮类物质抗氧化作用与其结构关系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主要从黄酮类化合物中羟基的位置、数目及其不同取代等方面对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的影响,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The Xiangtan manganese deposit (XTM) used to be considered a supergene oxide manganese ore in South China. We reported a new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urally outcropping cryptomelane by examining the physical,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XTM supergene oxide manganese ore. The MnO2 content was over 90%, K2O more than 3%, and water from 2.2%-3.1% which is similar to one in zeolite. The cell parameters of the cryptomelane were given as a0 = 0.9974 nm, b0 = 0.2863 nm, c0 = 0.9693 nm and β= 91.47°. There was a larger pseduotetragonal tunnel in the natural cryptomelane that was formed by [MnO6] octahedral double chains with aperture of 0.462×0.466 nm2, filled with K cations resulting in some Mn3+ substituting for Mn4+ to balance the negative charges of structure. The finding is important not only for prospecting manganese resources in South China, but also in application of octahedral molecular sieve of natural cryptomelane as that developed in the tetragonal molecular sieve of natural zeolite o  相似文献   
105.
Aerosol samples for PM2.5 were collected in Beijing for 38 consecutive days from March to April 2001 using an IMPROVE Sampler. Concentrations of 20 elements in PM2.5 were determined using a PIXE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mineral dust concentration of PM2.5 was 14.6 Ilg/m3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On the sand-dust event days of March 21 and April 10, dust PM2.5 mass concentrations were 62.4 and 54.1 μg/m^3, respectively.These demonstrate that fine particle pollution by dust event in Beijing was very severe. The enrichment factors of S and Cu reached minimums on the dusty days and were high on the non-dusty days. It is considered that enrichment factors of elements in PM2.5,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human activities, can probably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istinguish local sources from external sources of dust. Factor analysis o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PM2.5 shows that sources of crustal matters, anthropogenic emission, and oil combustion contributed to PM2.5 levels in air in the springtime of 2001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106.
一类新型环型笼状化合物—瓜环的合成分离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一类新型环型笼状化合物-瓜环的合成及分离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7.
合成了两种新型Cu(II)-邻菲咯啉-丁二酸三元配合物, 即[Cu(phen)2L](H2L)*5H2O(1)和[(phen)2CuLCu(phen)2]L*10H2O(2), 它们均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no.2), 晶胞参数分别为:(1)a=10.282(3), b=12.141(3), c=14.233(4) (A),α=78.55(2)°,β=76.50(2)°,γ=84.29(2)°,V=1 690.7(9) (A)3,Z=2,R=0.102 1,wR2=0.138 7;(2) a=12.943(2),b=14.436(2),c=17.974(3) (A),α=75.128(9)°,β=69.030(9)°,γ=69.02(1)°,V=289 6.2(9) (A)3,Z=2,R=0.097 6,wR2=0.224 0. 结构分析表明,每个Cu原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咯啉配体的4个N原子和来自丁二酸根的2个O原子形成配位数为6的畸变八面体CuN4O2. 配合物(1)中配位分子间通过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011]方向的一维超分子链,超分子链之间通过结晶水分子的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层,并进而堆积形成一维隧道和三维骨架,丁二酸分子和其余结晶水分子位于隧道内. 配合物(2)中丁二酸根桥联的双核配阳离子借助芳环堆积作用形成平行于(010)面的正电性二维层, C4H4O42-离子和结晶水分子位于正电层之间并形成负电性二维网络层.  相似文献   
108.
研究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体系中木素模型化合物的酶法降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用动力光度技术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NX)存在下过氧化氢对木素过氧化物酶(LiP)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抑制作用属可逆竞争抑制.TNX的存在使H2O2的抑制作用加强,抑制常数Ki值下降.Ki值随TNX浓度(远低于、接近于和远大于其临界胶束浓度)变化很小这一结果表明起主导作用的是TNX单体,上述结果应该是有限数目的表面活性剂单体对酶蛋白分子的修饰所致.  相似文献   
109.
微孔草种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微孔草 (MicroulasikkimenisHemsl)种子中首次分离出 8个已知化合物 :β 谷甾醇 (1)、羽扇豆醇 (2 )、白桦脂醇 (3 )、豆甾 4 烯 3 酮 (4)、豆甾 4 烯 3 二酮 (5 )、羟基豆甾 4 烯 3酮 (6)、诺米林 (7)、如忒文 (8) .报道了这8个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相似文献   
110.
本以新疆细穗柽柳作为实验材料,在对水提法、醇提法和碱提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醇提法进行了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设计。结果表明:40%乙醇浓度、3倍溶媒量、提取时间为2h时,可获得最佳提取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