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1篇
丛书文集   17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4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1.
大部分哺乳类卵母细胞成熟后休止于第二次成熟分裂的中期(MⅡ).在受精过程中胞质游离Ca~2浓度[Ca~(2 )]_i从nmol/L水平上升至μmol/L并且有规律地波动,即Ca~(2 )波动或振荡(Oscillation).研究表明,胞质游离Ca~(2 )波动是诱导MⅡ卵恢复第二次成熟分裂的重要信号.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成熟MⅡ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对于未成熟卵和卵老化过程中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研究较少.有报道仓鼠生发泡(Germinal vesicle,GV)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振幅仅为成熟卵的1/2.对于小鼠GV期卵受精诱导的[Ca~(2 )]_i波动则报道不一.本文研究小鼠生发泡期、生发泡破裂(GVBD)、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MⅠ)、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MⅡ)及老化过程中卵母细胞受精诱导的胞质[Ca~(2 )]_i波动的特点,在卵母细胞成熟和老化的过程中认识受精[Ca~(2 )]_i波动机制的形成和变化.  相似文献   
12.
根据犏牛雄性不育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犏牛雄性不育的多基因遗传不平衡假说.假说认为,不育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牦牛和普通牛由于在多个基因位点上的遗传差异而使犏牛的基因平衡失调,导致不育.最后对该假说的部分证据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VELOPING“TWO-LINE”HYBRID RICE.THE POLLEN FERTILITY OF TGMS IS REGULATED BY THE TEMPERATURE OF ENVIRONMENT.THE POLLENS OF TGMS LINES ARE STERILE WHEN THE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IS ABOVE A CRITICAL POINT,BUT FERTILE BELOW THIS POINT.SO FAR,A NUMBER OF T…  相似文献   
14.
By 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traditional life science research has been improved into modern ex-perimental science. Because cell is the basic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unit of the mysterious life, the study of life phenomena will be ultimately embodied into the study of cell biology. How to acquire a dynamic knowledge of the intricate biomolecular reactivity and process in living cell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in recent biological researches. For the complexity of cellular effects,…  相似文献   
15.
小熊猫的胰呈“L”形,分为右叶和左叶.右叶,又称胰头,左叶又可分为胰体和胰尾两部分.胰小叶明显.胰管1条,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腺泡属浆液性腺泡,腺腔内有细胞质淡染的泡心细胞;胰岛染色浅淡,为大小不等的细胞团.  相似文献   
16.
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OsMS-L的遗传与定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粳稻9522辐射诱变, 得到一隐性核不育的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OsMS-L, 对OsMS-L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发现, 在小孢子时期绒毡层不退化, 小孢子不能发育成花粉粒. 花粉发育后期绒毡层异常增大, 小孢子破碎. OsMS-L与籼稻龙特甫B杂交, 自交获得F2代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定位. 通过遗传定位方法, 首先将突变基因座位定位在水稻第2染色体SSR标记RM109和RM7562之间. 为了对OsMS-L座位进行精细定位, 我们在RM109和RM7562之间发展了11对有多态性InDel分子标记, 将该基因座位定位在LHS10和LHS6之间, 距离二者都为0.4 cM, 物理距离为133 kb, 为最终克隆OsMS-L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大白菜带柄子叶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优化大白菜的遗传转化体系,得出结论:津育75的最佳筛选培养基为MS+2.0mg/L 6-BA+0.3mg/L NAA+7.0mg/L AgNO3+7.5mg/L Kan+200mg/L Amp,外植体在黑暗条件下预培养2d,然后用OD600值为0.1菌液侵染2min,共培养2d时转化率最高,为35.48%.对抗性植株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T1243基因已整合到大白菜中,并可以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引进日本岗山大学农学部作物繁殖研究室育成的番茄花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T-4”,通过对其育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研究。解决了温敏型核雄性不育在广西秋季低温条件下自交繁殖种子(保持系),在春季高温条件下作为配制杂交种的母本(不育系)的繁殖技术。利用“T-4”与番茄自交系“丸玉”(长柱头类型、短节间类型)进行杂交,通过筛选雄性不育株多代人工自交,选育了国内首个番茄花粉温敏型不育且长花柱雄性不育的双重不育系:“大107”和“地D4”。通过对“大107”、“地D4”进行配合力测定,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大107”不育系×牛番茄”,已在广西各地进行推广示范。5年来,示范面积7701亩,为广西蔬菜产业创造经济价值超12121.5万元,新增产值6881.9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Hybrid rice is a great achievement of China in agriculture.Three-line hybrid rice breeding is mainly based on the exploitation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systems.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n CMS induction in plants are largely unknown.With the support from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the research group headed by Prof.Liu Yaoguang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innovative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gene isolation and mechanistic analyses of CMS systems in rice.  相似文献   
20.
油菜Polima和陕2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关基因的序列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永飞  马三梅  王鸣  郑学勤  谷茂  胡胜武 《科学通报》2001,46(18):1559-1562
orf224是在油菜Polima胞质中发现的一个与细胞雄性不育相关的线粒体基因,陕2A不育系则是我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品种“秦油2号”的亲三,Polima和陕2A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合成5′和3′端一对待异引物,利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从两个不育系的基因组DNA中都扩增出了与orf224同源的DNA片段,将其克隆到pGEM-TEasy载体上进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表明:两序列均由675个核苷酸组成,编码2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两序列的核苷酸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9%和99.6%,在+398处两者有一个碱基的差异(AAC→AGC)和一个氨基酸的差异(Asn→Ser),从而证实了Polima和陕2A为线粒体上同一座位的不同等位基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