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3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31.
闻一多《红烛》、《死水》的创作及其新诗理论的建构,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规范”中国新诗的作用,但实际上它们都源自于作家“英美体验”下的“中国诗学”诉求。  相似文献   
132.
“救救被‘四人邦’坑害的孩子”多出七个字 不止一个人将刘心武的《班主任》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有限制的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开启了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且,这两篇相距七十年之遥的作品还有一处巧合:《狂人日记》以“救救孩子……”的呼声结束小说,  相似文献   
133.
134.
鲁迅曾大量接触过陀氏的作品及研究资料,对国内陀氏的介绍与研究工作给予过热情的帮助与支持,鲁迅许多文章与译作中都有过对陀氏的专门评论,他对陀氏风格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鲁迅对陀氏有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后期态度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35.
“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内涵最复杂、义蕴最繁乱的命题。古今学者大多从“兴”义、“兴”法等方面去研究。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艺术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功能:即接受主体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和人格的不断完美。而“兴”,从酝酿至完成,又是创作主体情感不断升华、人格不断重塑的历程。因此,“兴”的艺术教育功能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卷首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尤其是学术研究只有  相似文献   
139.
鲁迅1908年在《河南》月刊上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个人"、"个人主义"、"非物质"等一系列问题,他在其中提倡的个人观与清末思想界所提出的截然不同。本文概括了《文化偏至论》中鲁迅个人观的两大特点:"个人"与"群体"的对立以及"平等"对独异个人的伤害,这正是鲁迅的个人观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才得到回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0.
小说《伤逝》不是鲁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却是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而中外研究鲁迅者对这篇作品的解读有着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观点对立。夏志清(美国)、竹内好(日本)、李长之(中国)三人对《伤逝》的解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差异背后有其所代表的文化语境和立场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