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3篇
教育与普及   6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鲁迅的文艺观有一个在实践中发展形成的过程。其发展成熟的文艺本体观,不仅从多方面揭示了文艺的本质、特征和特殊功用,而且体现了一种完整、切实、深刻的特点,具有科学的辩证精神。鲁迅的文艺本体观,不仅对其创作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也是鲁迅留给我国文艺事业一份宝贵的遗产,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2.
本事批评是时间上的历史哲学批评范式,亦是空间中人类本体生存方式。鲁迅本事批评“历史中间物”意识的断裂,致使鲁迅时间汰变“感旧”,空间侧身“碰壁”,从而铸就了一个特异的文化诗学存在。鲁迅本事批评观念不仅成就了鲁迅生存论的特异诗学,而且还典出了“故事新编”的文本诗学。  相似文献   
103.
<正> 在鲁迅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有数量很少的人物散文。它们既有对前辈师长的思念,如《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有对平侪名流的追忆,如《忆刘半农君》;既有对老友新朋的怀想,如《范爱农》,《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也有对平民仆妇的回顾,如《阿长与(山海经>》、《阿金》……这些作品,使人常读常新,爱不释手。这除其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而外,另一重要原因还在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这突出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4.
从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到英国形式主义美学,20世纪关于艺术形式的诗学研究十分活跃,既有其价值也存在缺陷。以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对贝尔未能回答的意味与形式统一的问题做出较圆满的回答。但由于朗格关于情感的解释过于理性化,不可避免地有趣向于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5.
106.
在日本,已经有许多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鲁迅进行过研究。对鲁迅作品的认真阅读和研究,给日本近代的思想、文学的素质带来一片光明。我缺乏充分论述的准备,因此,下面记载的,只是就资料与问题整理为目的的一份笔记。  相似文献   
107.
鲁迅与庞德分别是中国和美国翻译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他们都曾尝试过“不通顺”的翻译,并且有着同一类型的目的——把译文读者和译者从原来支配他们阅读和写作的文化紧箍中解放出来;通过“不通顺”的翻译来突出源语文本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从而引入新的表现法。但由于语言发展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二人的同一种翻译策略产生了不尽相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鲁迅对于出任大学教职与做学问的态度,以及他最后又逃离大学体制的原因,构成了有关鲁迅大学讲席经历的几个问题。概而言之,行走在人生“歧路”与“穷途”的鲁迅,是几代知识分子“走异路逃异地”的一个缩影,他在大学讲堂几进几出的经历,其实也转化为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身份的自我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09.
“五四“时期的鲁迅杂始终关注现代中国人的生存问题。鲁迅认为,“现代中国人的生存”要求是争取生存权、温饱权和发展权,三不可分割,缺一不可。他希望人们正视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反抗一切妨碍现代中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致力于现实中国社会、人生与人的改造。  相似文献   
110.
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就鲁迅与芥川龙之介的思想轨迹、艺术风格、文学特色、创作道路以及历史小说的创作进行了论述,通过作品的举例分析,阐述了作家不同的艺术思想与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