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107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侯福志 《天津科技》2006,33(2):19-20
近几年来,河道改造给本市城市建设平添了一道亮色,津门父老对市政府保护水环境的明智之举,无不拍手称快。但天津水面百年来的减少趋势,仍使人们心存疑虑。“水漫东西淀,春生大小沽”,“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津门一地,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些诗句足可以说明从前天津的水乡特色非同一般。然而,近百年来,天津市的水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一点就是古水面的消失,足令天津的水都风貌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创造城市风貌特色,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及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建议在城市风貌规划中塑造出有特色的、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回顾济南自春秋战国到清代末期巧用自然环境、构建特色风貌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历程,从有机结合景观环境的城市泉水水系、由泉而生的适宜人居环境以及趋利避害的城市防灾措施三方面,分析了农耕时代济南先民因利自然的聚居环境营建理念和趋利避害的朴素生态智慧实践。反思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给济南的聚居条件带来了的负面影响,通过梳理近年来济南生态环境重建工作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指出系统保护地域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古城营建生态智慧与新型城市功能的有机结合、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交融是当代城市建设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4.
郑鹏  贺金虹 《科技资讯》2012,(10):233-233
城市风貌能够体现一座城市的品味、个性、历史与文化。优秀的城市风貌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展示城市魅力。向游客述说城市的历史和底蕴的同时,给城市本身的发展带来商机。  相似文献   
15.
李红庆 《科技信息》2010,(35):206-207
本规划在客观判断阳江市城市风貌资源开发利用价值的基础上,以资源和生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前提,以自然资源,历史传统和地方风情为依据,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全面系统的进行规划,探索小城市中心城区风貌规划的方法,以期彰显城市独特风貌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石刻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糅合绘画、雕刻两大艺术表现形式而形成的艺术珍品。许昌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刻作为这一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特征;2.无限的想象空间;3.古拙质朴的艺术风貌;4.夸张的表现手法与独特的雕刻技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观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合、转化,从而汇聚成为了今天晋祠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城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及建设的诸多问题,以牡丹江滨江城市风貌规划设计为例,从环境改善和景观塑造两方面进行论述,指出了牡丹江市滨水地区城市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处理和解决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贺铸在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问范式"、柳永的"屯田家法"、苏轼的"东坡范式"之间寻找自我的主体风格.贺铸有趋向于"诗化之词"的一面.在"东坡范式"成为一种词学风格形态的北宋,贺铸是一位接受者.只在贺铸的接受视野中也是否呈现出"士大夫化"的自我表现方式.他本身又具有英雄气质,经历不同就必然会将自己的一面融入进来,形成新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会理县是川滇地区有名的文化古城,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津,城内的民居,不仅历史悠久、保存完好,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在分析研究会理古城风貌特色的基础上,为"南丝绸之路的古建筑研究"提出了会理县古城保护与建设的思路,在发展过程中,注意结合自身优势,在保护民居的前提下,推进主体多元化,走出一条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