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
火驱燃烧状态判定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烧油层的燃烧过程中需要监测油、气、水的变化。为了充分利用监测数据,在室内燃烧管试验的基础上,监测产出气体随时间的变化,引入氧气含量导数和气体指数(产出废气实际值与理论值之比)的概念,利用产出气体组合曲线结合火烧油层机制对火烧油层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考查各阶段的特征。结果表明:火烧油层过程可划分为通风、点火、稳定、衰减、熄灭5个阶段;产出气体组合曲线可以作为判断火烧油层燃烧阶段和燃烧状态的依据;在火烧油层稳定燃烧阶段,产出端气体指数一般为0.66~1,低于0.66则燃烧状况不好,甚至灭火;该分析方法简单可行,所得结果与现场资料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2.
通过数值模拟对胜利油田郑408-20井组的火驱现状进行分析,并预测未来5 a开发动态指标。计算结果表明:郑408-20试1油层较厚,注气量偏小,顶部油层由于气体的上浮作用气蹿现象更严重,造成了单井产量较低;通过增加注气量、转湿、控制水气比等开发方案的调整,水气比为1.3 kg/m3时,预测5 a后地层压力约为9 MPa,地层温度有所降低,水蒸气把已燃区内的热量带到了燃烧前缘,火烧前缘已经接近生产井,累积产油量为30.86 kt,采出程度达到14.59%。  相似文献   
23.
火烧对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根据野外的实地调查资料,同时参阅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就火烧对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火烧会减少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其中以连年重复火烧最为明显,而火烧当年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减少较少。根据草原植物的自然分解速率,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恢复约需2~3年,另外,土壤中、下层中的有机质含量在火烧后略有增加.在矿质养分中,火烧会增加土壤中交换性钙的含量,而交换性镁和速效磷的含量则无规律性的变化,因此,本项工作对探讨火烧对草原土壤的影响效应,以及在草原管理和草场改良等生产活动中制定合理的用火措施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室内燃烧管干式燃烧实验进行了拟合,研究了燃烧管内干式燃烧的动态查化特征,并且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以辽河油田欢127块为例,初步设计了该块25—33井组的注气速度。结果表明,网格尺寸的选取应与燃烧带尺寸相当;增加燃烧反应的频率因子、降低活化能、增大注气速度,会加快燃烧反应,增加产液量;油藏初始温度对火烧油层驱油效果影响较大,而油藏初始压力则影响较小。初步设计25—33井组的注气速度为70000m^3/d。  相似文献   
25.
介绍了乐安油田南区草南 95 2井组火烧油层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 .室内研究确定了现场试验主要参数 (包括油层点燃温度、空气需用量及注气速度、燃料含量、点燃时间等 )及动态监测方法 .现场试验表明 ,草南 95 2井组成功实现了通电点火 ,燃烧过程参数的正确确定 ,保证了油层的持续燃烧 ,使火烧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对火烧油层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得到了该区火烧采油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用以指导油田下一步开发  相似文献   
26.
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在油藏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可通过分折开发参数的敏感性并设计其合理值来提高火驱的经济效益。以乐安油田火烧试验区为例,在注蒸汽热采历史拟合及蒸汽驱预测的基础上,利用工程计算及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射孔层位、射开厚度、注气速度、燃烧方式、转湿烧时机、湿烧水气比等参数对火烧效果的影响,分析了火烧前线推进速度,优选了开发参数。结果表明,底层射孔可减轻火线超覆,射开厚度大可提高地层吸气能力。由空气油比和采收率来确定分阶段变速率注气开采效果较好,最大注气速度为80000m^3/d。湿式燃烧能提高采收率,降低空气油比,其合理的转湿时机为燃烧距离达到25%,水气比为2.0kg/m^3。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为火驱试验的现场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灌丛化草原中火烧和未烧样地内环境因子的测定和多元总体的假设检验,比较了两个样地内不同样方组间的特异性和各变量差异程度。结果表明山杏高度和数量、贝加尔针茅密度、大油芒密度、、兴安胡枝子高度、火绒草高度和植被盖度达7个因子属于栗斑腹Wu巢址选择的重要因素。火烧不仅清除了枯草及其中的食物,而且减弱或破坏了这些因素对栗斑腹Wu巢址选择的作用,从而给其繁殖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28.
矿场火驱过程中火线预测与调整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稠油油藏火驱开发过程中,火线的预测与控制是矿场动态调控的关键技术。对于各方向注采井距相等的规则面积井网,可以利用室内燃烧釜实验数据和中心井注气数据预测不同阶段的火线推进速度和扩展半径;对于各方向注采井距不等的不规则井网,可以利用室内燃烧釜实验数据和生产井产气数据预测火线扩展半径,同时,这种预测方法也可以作为矿场火驱试验中调控火线的理论依据。矿场试验过程中,通常可以通过对生产井采取"控"、"关"、"引"等措施,控制不同部位生产井的阶段累积产气量,从而控制火线沿不同方向的推进速度,最终使火线形成预期形状。  相似文献   
29.
30.
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呼吸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RGA法(所用仪器为LI-8100)对福建三明米槠天然更新次生林皆伐火烧后初期土壤呼吸日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皆伐火烧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单峰型,呼吸速率在11:00~13:00之间达到最大值,而在3:00~7:00达到最小值.火烧地土壤日平均呼吸速率(5.59μmol.m-2.s-1)显著高于对照地(2.27μmol.m-2.s-1)和皆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地(2.30μmol.m-2.s-1).皆伐和火烧后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增大,尤以火烧地的最为明显(达134.6%),分别比皆伐样地(88.0%)及对照地(53.3%)高54.6%和81.3%.不同处理方式土壤呼吸与温度(5 cm土壤温度、气温)、土壤含水量的关系采用双因素模型(R=aebTWc)拟合结果优于仅考虑温度或土壤含水量的单因素模型.火烧地Q10值明显高于对照地和皆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