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1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由于页岩和致密砂岩等非常规储层岩石的破岩门限压力大,为充分发挥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开发非常规资源方面的技术优势,提出引入粒子后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粒子射流,提高射流的破岩效率。在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岩实验流程的基础上,研制超临界二氧化碳粒子射流破岩实验装置,分析超临界二氧化碳粒子射流的破岩性能。结果表明:相对于纯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加入石英砂30 s后超临界二氧化碳粒子射流的破岩性能得到大幅度增强,破岩体积提高了66.67%;超临界二氧化碳粒子射流的破岩性能随着喷嘴直径和喷距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本试验条件下最优喷嘴直径为3 mm、喷距为6 mm,粒径为0.3~0.5 mm;压力和温度越高,射流的破岩性能越强,但增强的趋势逐渐变缓。  相似文献   
82.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迪那2地区的油气充注史,并结合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及圈闭形成史对其成藏过程进行了探讨。所测试储层样品的QGF指数都大于4,QGF-E强度在5 057 m以内都大于20 pc,结合岩心分析结果确定其现今残余油水界面位于5 057 m左右。结合包裹体岩相学、测温数据及自生伊利石K-Ar测年数据表明,储层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早期(23.53 Ma)充注的重质油由于缺乏有效盖层而散失,且此时地层埋藏较浅,地温低,石英矿物还未进入成岩胶结阶段,因此,无法记录该期油的充注。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圈闭大量形成,康村晚期(10~7 Ma)烃源岩生成的轻质油聚集其中,该期油充注时间较长,包裹体以蓝绿和蓝色为主。第三期(2.5 Ma)天然气充注强度较大,改造了早期油藏,形成了迪那2凝析气藏的现今面貌。  相似文献   
83.
核磁共振(NMR)在孔隙结构评估和流体识别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NMR信号很容易受到噪声影响。根据NMR噪声的时域和频域特征,提出了基于一种经验模态分解(EMD)的NMR去噪方法。首先,利用EMD将信号由高频到低频分解为一系列的本征模态函数,以此分解噪声和噪声NMR信号,然后,使用曲线趋势法和改进的过零点率曲线确定信号噪声分离准则,将有用信号叠加到剩余项以获得去噪信号。通过岩芯数据和测井数据对比发现,基于EMD的去噪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的同时保留孔隙结构信息,其去噪效果优于小波阈值和EMD小波阈值法,计算得到的孔隙度接近实际孔隙度。  相似文献   
84.
85.
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有孔隙、洞穴和裂缝3种储集空间,孔隙空间组合关系复杂多样,储层物性差异大,均质性差,连通性评价难度大。为了综合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连通性,以X射线CT扫描成像和数字岩心技术为基础,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和灯影组碳酸盐岩为例,将孔隙划分为主要孔隙、次要孔隙和死孔隙3种类型,从定性与定量2个方面开展碳酸盐岩孔隙连通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溶蚀孔隙和溶蚀孔洞为主,同时裂缝较为发育,对储层渗流能力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此外,连通性计算结果表明岩心主要孔隙连通率较高,平均占总孔隙体积的60%以上。主要孔隙占总孔隙的比值与储层渗流能力总体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孔隙结构参数综合分析,对于高孔低渗的样品,孔隙为主要储集空间,但储层渗流能力受喉道半径和配位数影响较大;对于低孔高渗的样品,喉道及配位数对流体渗流控制能力很小,但裂缝及溶洞显著提高了储层孔隙连通性,有效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  相似文献   
86.
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利用测井资料迅速准确的划分沉积微相至关重要。商河油田三区沙三上亚段内发育浊流沉积,由于浊积微相在划分上具有复杂性,因而易受到工作者主观性及工作繁琐性的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测井资料、提高沉积微相划分工作效率,可利用支持向量机对商三区沙三上浊积环境的沉积微相进行定量精细自动识别,为后期油田精细开发打下地质基础。研究中优选测井曲线,对其进行预处理并提取特征参数,用作支持向量机的输入集,以沉积微相解释结论作为输出;选取区内取芯井段齐全且具有微相划分结果的3口取芯井、总计1 209组数据对支持向量机进行训练,将其中908组数据作为训练集、301组数据作为测试集。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的训练结果和测试结果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7.7%、88.9%,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在商三区沙三上亚段浊积扇沉积微相识别上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7.
潍北凹陷孔三段广泛发育火山岩地层,有效储层主要发育在溢流相。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火山溢流相的旋回和期次进行划分,研究表明:潍北凹陷孔三段火山岩可划分为2个喷发旋回7个期次,每期火山溢流相熔岩层垂向可划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3个亚相,其中上部亚相气孔和杏仁构造最为发育,是火山岩最优质的储层类型;依据火山岩熔岩流规模变化可将溢流相划分为Ⅰ型熔岩层系(扩张型)和Ⅱ型熔岩层系(收缩型)2种类型,Ⅰ型熔岩层系有利储层分布在层系上部,Ⅱ型熔岩层系有利储层分布在层系下部;Ⅰ型熔岩层系在喷发早期(4~7期)发育,规模较大,Ⅱ型熔岩层系在喷发晚期(1~3期)发育,规模较小,反映了火山早期活动强烈,晚期逐步减弱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88.
基于特高含水期密闭取心井单一点坝下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现象,从宏观储层非均质性和微观孔隙结构2个角度探求原因。宏观上,根据岩相和夹层密度,将单一点坝细分为上、中、下3段。并通过物性分析研究点坝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微观上,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以及CT扫描技术,研究点坝储层基本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水驱前后孔隙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点坝下部夹层密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夹层纵向上遮挡注入水向下运动,导致点坝下部注水波及厚度小,水洗程度低;点坝下部储层中黏土矿物含量高,孔隙结构差。水驱后,黏土矿物发生迁移、膨胀,堵塞孔喉,导致孔隙结构进一步变差,水驱油效率低。二者综合导致点坝下部剩余油饱和度高。  相似文献   
89.
针对多期叠加构造体系形成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南堡凹陷3号构造古近系中大量存在的"X"型断裂样式为例,应用构造体系复合理论、构造物理-数值联合模拟分析裂陷盆地深部先期构造对晚期断裂形成和演化控制作用以及叠加构造形成力学机理,建立空间展布几何模式。研究认为:两期断裂系统的叠加规律主要受控于先期断裂的力学强度、晚期应力强度、先期断裂走向与后期应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先期断裂可以影响局部应力场的分布以及地层的力学强度,进而影响后期发育断裂的分布,后期应力场既可以使早期断裂继续扩展,也可以导致地层发生破裂产生新的断裂;伸展背景下,当后期张应力与早期断裂夹角小于30°时,只沿先期断裂扩展而不产生新的断裂;以不整合面分割形成的空间地质力学结构层,受后期强烈作用时,容易发生"变形不协调"现象,垂向上断裂系统具有明显不连续性,产状发生改变。因此,多期叠加断裂系统的形成和发育直接受控于郯庐断裂古近纪以来地质力学性质的转变。  相似文献   
90.
为确定乌拉根铅锌矿床形成机制,对矿区不同类型岩石中的铅锌矿石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稀土元素数据表明不同类型的铅锌矿石的物质来源不同;铅同位素~(206 )Pb/~(204 )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326~8.641 3,15.402~15.645 4,38.029~38.750 7,说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造山带的上地壳;δ~(34)S为-26.09×10~(-3)~+14.6×10~(-3),硫同位素主要是来自经由细菌产生的硫化物和热解产生的有机硫;δ~(13)C_(V·PDB)(10~(-3))为4.2~-7.7,δ~(18 )O_(V·SMOW)(10~(-3))为20.9~31.9,显示成矿作用期间有外来流体活动特点;流体盐度为3.55%~13.07%,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乌拉根铅锌矿的流体特征为低温中高盐度的热卤水。结合地质特征,认为乌拉根铅锌矿是一个早期以海底沉积成因为主,晚期以MVT成因为主的复合叠加性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