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8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6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TCP/IP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评价TCP/IP控制系统性能,通过传统控制系统与TCP/IP控制系统的比较,指出采用TCP/IP 控制系统的优缺点. 说明过程控制技术中,采用TCP/IP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给出了强凸模糊子集和严格凸模糊子集的定义.研究了强凸模糊子集与凸模糊子集的关系,及严格凸模糊子集与凸模糊子集的关系.将Yang的一些结论推广到凸模糊子集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钢骨—铜管混凝土组合柱单调压弯试验,分析了轴压比一定时,配骨指标不同的组合柱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讨论了这种新型组合柱的破坏形态、截面应变分布、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承载能力和延性。试验结果表明,钢骨—钢管混凝土压弯组合柱具有很好的承载力和延性。  相似文献   
4.
以凹函数为对象,以特殊的仿射函数为态射,建立了范畴CONF,指出凸集和凸模糊集为范畴CONF中的对象。证明了范畴CONF有Finite Products和Equalizers性质。  相似文献   
5.
设计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性实验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明显,对这方面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并配合实验教学深化改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基于EDA技术设计完成的数字电压测量系统,采用了VHDL语言进行硬件描述,以超大规模芯片如CPLD/FPGA为设计载体,进行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结合实践,通过对设计中几个环节的研究,阐述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旭霞  丁宁  高乐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102-103,106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和考核方式评价了PBL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中应用的效果,结果得出:80%-100%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交往和团队合作等各种能力,86%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应该推广。实验考核的结果显示PBL教学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BL教学效果好于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8.
对数障碍函数方法是文献中非常流行的求解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的序列无约束优化方法.众所周知,对数障碍函数在线性规划与线性半定规划的内点方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对数障碍函数方法的收敛性分析中,往往要求要精确求解子问题或障碍函数的梯度要满足一苛刻的条件,这导致在实际计算中耗费大量的计算量.为克服这一缺点,笔者给出求解约束优化问题minx∈n+f(x)的一个对数障碍函数方法.该方法根据对数障碍函数的梯度的范数校正惩罚参数,不需要精确求解每一对数障碍函数的极小点.这一惩罚参数的校正规则保证在求解子问题时只迭代少数的几次,而不需要障碍函数的梯度满足苛刻的条件.我们给出该方法的性质并证明了方法的全局收敛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高校科研成果相关概念的界定,当前高校科研成果的通用评价方式,以及应该遵循的相关评价原则等方面对高校科研成果评价进行了相关理论探究和分析。由此,建立了一套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三点评价策略,即鼓励延时评价、人员多元化评价和结果处理科学化评价。希望能为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评价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起到优化评价科研成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元胞自动机原理,建立了同时具有异质性和移动性的SEIR传染病传播模型。考虑到个体自身的传染能力、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等不同因素的影响,通过感染概率来体现个体的异质性;限制种群移动的范围,添加种群移动的比例来实现种群的移动,扩展了随机行走元胞自动机。结合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特征,模拟了其传播过程。模拟结果与官网公布的实际数据相吻合,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利用该模型还分别考察了种群移动比例和种群移动最大距离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相比较种群移动比例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更加显著,加速了传染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