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864篇
  免费   10932篇
  国内免费   11571篇
系统科学   4273篇
丛书文集   1832篇
教育与普及   238篇
理论与方法论   309篇
现状及发展   549篇
研究方法   25篇
综合类   97138篇
自然研究   3篇
  2024年   158篇
  2023年   529篇
  2022年   1167篇
  2021年   1553篇
  2020年   1984篇
  2019年   4025篇
  2018年   4154篇
  2017年   4550篇
  2016年   4757篇
  2015年   5313篇
  2014年   6215篇
  2013年   5793篇
  2012年   5734篇
  2011年   5848篇
  2010年   6123篇
  2009年   5659篇
  2008年   5463篇
  2007年   5789篇
  2006年   4759篇
  2005年   4214篇
  2004年   3998篇
  2003年   2913篇
  2002年   2903篇
  2001年   2295篇
  2000年   1946篇
  1999年   1137篇
  1998年   552篇
  1997年   559篇
  1996年   360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381篇
  1993年   531篇
  1992年   501篇
  1991年   505篇
  1990年   340篇
  1989年   256篇
  1988年   308篇
  1987年   164篇
  1986年   218篇
  1985年   97篇
  1984年   45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3篇
  1977年   23篇
  1972年   66篇
  1968年   11篇
  1967年   9篇
  1955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海龄是鸦片战争时期镇江保卫战的主要指挥者之一。他作战勇敢,以身殉国,是反抗外敌入侵的知名抗战派将领。海龄又屠杀群众,得罪官绅商民,受到多方责难。形成这种矛盾性评价的根源,在于海龄所属阶级与民族的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32.
针对自保温石膏基砌块的热工性能,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二维数值模拟砌块的传热过程,进行热流密度场分析并计算其传热系数,进一步探讨肋的结构形式及空气间层分布对砌块传热的影响从而对砌块结构形式进行优化。采用防护热箱法对优化后的砌块模型进行实验研究检测其传热系数,并利用加水平和竖向灰缝的三维模型模拟真实实验环境下砌块的传热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薄空气间层与发泡石膏填充材料相结合的石膏基砌块为优化后的砌块结构形式。三维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检测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33.
为便于芳纶被复线加工时双绞配盘和成卷质量检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和检测精度,以束丝、绝缘挤塑、双绞和成卷四道工序为基础,设计了一种便捷实用型巡检系统,推导了双绞前绝缘单线测长和成卷后断点测长原理及其计算公式,设计了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测量单元与人机界面为外接模块的硬件电路总体方案,依托Keil5软件开发环境、编程C语言主程序,实现了多工况下的自适应状态,提高了操作便捷性,最后通过多组对比实验,深入分析实测数据,验证了该巡检系统在变温环境下依然具有较高的测长精度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
隐性知识反馈环结构是创新研究系统的核心结构,运用组织管理系统动力学理论,进行科研创新系统隐性知识生产转化系统仿真研究,以南昌大学系统动力学创新团队研究系统为例,分析确定该系统的隐性知识量、显性知识量、创新投资量、团队人员数和创新成果量五个核心变量,运用新建的逐枝建模和逐树仿真技术建立五棵流率基本入树模型及其等价流图模型.运用枝向量行列式新增反馈环计算法,计算出系统包含创新成果流位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的第一类反馈环五条,团队成员数作用于隐性知识流入率第二类正反馈环十条.然后,结合模型的仿真曲线和仿真数据,对第一类反馈环进行极性转移仿真分析和主导反馈环转移仿真分析,对第二类正反馈环进行正反馈环的作用分析,以及"原始创新度"低对这十条正反馈环的制约分析,并基于上述十五条反馈环特性仿真分析结果提出四条创新研究系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5.
评价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中国男性人群典型体力互动信效度,开发基于中国人群步行活动模式的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能耗推算方程。方法受试对象包括青年组(21.92±1.14岁),老年组(55.5±4.52岁)。受试者佩戴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在跑台上分别完成3km/h(慢走)、4.5km/h(正常步行)、4.5km/h10%(上坡步行)、6km/h(快走)以及7.5km/h(慢跑)速度的走跑运动各5min。受试者佩戴COSMED K4b2便携式代谢测试仪,并将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佩戴于髋部,同步采集心肺功能仪及加速度传感器数据。结果根据受试对象4种无坡度走跑运动推导出线性方程MET=0.000653*counts(Axis1)+2.345521以及线性方程MET=0.000689*counts(VM)+1.640721,但其相关系数不高;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记录上坡步行(4.5km/h10%)运动与无坡度运动(4.5km/h)相比,三轴counts及VM均显示有差异性(P<0.05),但counts增加率远低于MET增加率;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两次重复测试,pearson值高,即离散程度低。结论本研究推导垂直轴(Axis1)、三轴矢量和(VM)的线性方程,为中度相关,误差值较大,且上坡运动时的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记录counts值与MET值呈非线性相关,提示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能耗推算方程可根据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推算相对应方程;Actigraph GT3X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测量我国成年及老年男性人群步行活动其信度较高。  相似文献   
36.
L油田B区块开展"二三结合"实验区,"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渗流特征对区块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其渗流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代表意义的油藏数值模型,研究区块"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原射孔层和补孔层的渗流特征,分析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不同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采出程度、井底压力、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先通过水驱开发挖潜原射孔层剩余油,提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采出程度,再通过聚合物驱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水驱与聚驱的综合作用,最终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7.
合成了一种锌的配位化合物(Dm-Pybox)ZnBr2(1),(Dm-pybox为2,6-二[4',4'-二甲基噁唑啉]吡啶),通过核磁,元素分析,红外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确定其结构.对于配合物C15 H19 N3 O2 ZnBr2,Mr(分子量)=498.52,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c,a=10.2422(19)?,b=16.141(3)?,c=11.513(2)?,β=99.128(2),V=1879.2(6)?3,Z=4,F(000)=984,μ=5.570mm-1,ρc=1.762g/cm3,最终的R1=0.0584(I>2σ(I))和wR2=0.1773(所有数据).配合物1可以在水溶剂和室温条件下高效催化二茂铁甲醛与活泼亚甲基化合物Knoevenagel缩合反应.  相似文献   
38.
双重相对论(DSR)是描述平直时空中的量子引力的一个有效模型.当试图将该模型纳入到弯曲时空中考虑时,一种被称为"彩虹引力"的理论可帮助实现这一推广,此时背景时空依赖于探测粒子的能量.事实上受粒子能量影响的度规的形式依赖于正交系的选取.本文主要考虑了自由落体参考系下的彩虹静态柱对称黑洞(彩虹黑弦).得到了取一阶近似的彩虹黑弦的霍金温度和熵,这种修正来源于考虑的彩虹引力效应.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钢筋屈服强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对钢筋混凝土(RC)框架边节点剪切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修正斜压场理论(MCFT),对某框架边节点的剪切应力-应变骨架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在验证MCFT算法的精度后,研究钢筋屈服强度和混凝土抗压强度两个参数变化对RC框架边节点剪切应力-应变骨架曲线和峰值剪切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于MCFT可以较好地模拟RC框架边节点的剪切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RC框架边节点的峰值剪切应力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但当试件的钢筋(HRB400)屈服应力下降幅度超过16.45%时,对钢筋屈服应力的变化更为敏感;当试件的钢筋(HRB400)屈服应力下降幅度超过10%时,节点发生钢筋滑移破坏,此时峰值剪切应力会大幅下降.  相似文献   
40.
中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大规模人口流动行为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关于人口流动行为与迁移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依然鲜有研究。采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迁移人群对幸福感认知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迁移行为显著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主观社会地位对于迁移行为-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最后,对于该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