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3篇
  免费   507篇
  国内免费   507篇
系统科学   408篇
丛书文集   266篇
教育与普及   33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8篇
现状及发展   98篇
研究方法   47篇
综合类   12445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218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208篇
  2014年   324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404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399篇
  2009年   420篇
  2008年   523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454篇
  2004年   389篇
  2003年   318篇
  2002年   355篇
  2001年   444篇
  2000年   404篇
  1999年   755篇
  1998年   702篇
  1997年   754篇
  1996年   662篇
  1995年   558篇
  1994年   489篇
  1993年   465篇
  1992年   388篇
  1991年   387篇
  1990年   274篇
  1989年   323篇
  1988年   269篇
  1987年   182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4年   3篇
  1972年   2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4篇
  1968年   2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11.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D data from two oceanographic survey cruises, conducted by “Shiyan No. 3” R/V during two reversing monsoons, were employed to calculate and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geopotential anomaly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SCS). Based on these distributions, the horizontal structures of the SSCS circulation are described systematically.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CS circulation structure could be classified as a two-layer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pattern, and that the main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0–400 m) is driven by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s and is opposite in direction to the reversal of the monsoons. The distributions of principal current systems and their features are presented. Two important local phenomena, local eddy and oceanic front,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112.
用^1H—NMR测定纤维素的摩尔取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H-NMR测定羟丙基纤维素的摩尔取代度,根据纤维素在DCl中水解后的^1H-NMR谱峰面积来计算MS值。同时还应用铬酸氧化蒸馏法测定了羟丙基纤维素的MS值,以及利用MS与羟丙基含量的关系得到MS值,可以发现NMR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3.
针对传统成组技术中的编码系统难以使用、编码不够精确和重用困难等问题,提出在成组技术中构造面向对象的参数化模型.该模型用类来描述零件簇,构成零件类的结构层次,生成零件描述的框架;用参数化方法从零件类实例化生成对象,以对象来表示具体的零件;查询时,以零件的特征和零件的具体参数来驱动,加速搜索的过程,并使结果更加精确;找到相同或相近零件对象后,在某个类层次上重用以前的设计.该模型的提出为成组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4.
基于实例的工艺知识获取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耦合神经网络的工艺设计实例推理系统的实现方法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工艺设计实例推理索引模型.与现存大多数实例推理系统不同,该方法用神经网络实现实例的动态分类和索引.实例层次分类的三层结构和基于特征的聚类模板概念,为实现基于符号处理的实例推理求解模式向基于神经计算的模式识别求解模式映射提供了条件.提出了基于实例的工艺知识获取模型,采用新实例的入库操作实现工艺知识的隐式获取,从而使知识获取得以简化.神经网络的自适应、自学习能力将减少系统的日常维护工作.基于实例的系统可望解决知识获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5.
支持CAD/CAPP/CAM集成和并行的制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由于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彻底解决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管理等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信息集成问题.探讨了并行工程下的CAD/CAPP/CAM的集成框架,提出了支持CAD/CAPP/CAM集成和并行运行的制造特征,并在商品化CAD/CAM软件UGⅡ上进行了开发工作.该系统已通过纺织行业箱体、柴油机行业的油泵以及机床厂的主轴箱等多种零件考核.  相似文献   
116.
介绍一种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针灸专家系统的结构原理和设计方法。该系统由信号检测、专家系统分析、治疗输出三部分组成。专家系统分析是核心,在知识表示上采用模糊产生式,在推理方法上采用加权模糊逻辑模型,在推理策略上提出混合推理模式,在信号检测中的数字信号处理方面采用汇编语言与C语言混合编程,实现了诊断、治疗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7.
对一类非绝热式固定床反应器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混合模型的非线性自适应推断控制策略:给出一种基于结合先验知识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改进混合模型的推断估计器设计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程序变增益PID算法设计控制器;设计了该固定床反应器基于改进混合模型的推断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推断估计器具有良好的静态和动态特性,较高的估计精度和较好的实时性,所需训练样本少,易于理解和研究及外推性能良好等特点,该推断控制系统还具有良好的跟踪和抗干扰性能。  相似文献   
118.
具有刚性运动的弹性梁单元动力学微分方程的精确表达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抛弃了传统KED分析时普遍采用的“瞬时结构假定”,利用矩阵理论对梁单元动力学微分方程做了重新推导,导出了具有刚性运动的弹性梁单元的拉格朗日方程的精确表达式,该方程较以前的梁单元的动力学方程式表达简洁,易于使用,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解决了传统的机构弹性动力学微分方程中精度要求高的表达式形式过于复杂之间的矛盾,该梁单元的动力学方程可供KED分析、比较和计算时使用。  相似文献   
119.
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机理和测试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影响新老砼粘结性能的主要因素,新老砼结合面处理方法,修补材料的选择和应用,粘结剂的种类,新老砼粘结性能试验方法,新老砼粘结机理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依实际工程砼结构修补加固统计结果,指出实际砼修补量最大的是道路和桥梁,提出了关于道路、桥梁、汽车库、飞机场等交通设施,砼修补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0.
A possibility of preparation of enantiomerically pure 1,1′-bi-2-naphthols using an impure cinchonine has been examined. The solid and the mother liquor formed from the reaction of 1,1′-bi-2-naphtholboric anhydride and 85% cinchonine in toluene could give optically pure (S)-(−)- and (R)-(+)-1,1′-bi-2-naphthol after acidification and kinetic crystallization, the overall yields were 40% and 28%, respective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2937206)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Hubei Province (93J27) Xiong Ying, born in 1971, Graduate stud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