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6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交集关系原理的算法叫做交集算法,它与类Apriori算法本质上互补。这种算法的最大优势是不需要产生大量的候选频繁访问模式,就可以直接生成最大频繁访问模式,因此在挖掘过程中也就不需要反复扫描原始数据库来计算各个候选频繁访问模式的支持度计数;经理论分析和试验证明,交集算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提出了3种高主频多核处理器CSP芯片的功耗优化技术,即电源域间隔关断技术、流量感知的动态频率调节技术和层次式门控时钟技术.结果表明,3种优化技术对降低芯片功耗的作用均非常有效,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芯片的总功耗.其中,电源域间隔关断技术能够解决静态漏流功耗,流量感知的动态频率调节技术和层次式门控时钟技术能够控制动态功耗.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仍处于矿产地质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而随着今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矿产资源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采和高效勘探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地质矿产勘察找矿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同时针对我国矿产地质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观察水通道蛋白1、4、5(AQP-1,4,5)在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的表达和分布情况,探讨AQP-1,4,5在豚鼠中耳液体转运和水平衡中的作用机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AQP1、4、5的表达和分布情况.AQP-1,4,5的mRNA在正常豚鼠中耳腔粘膜内有确定表达,AQP-1,4的蛋白质在正常豚鼠中耳粘膜内有确定表达,AQP-1的细胞定位发现:AQP-1在所有的中耳腔内被覆的扁平上皮,立方上皮,粘膜下层的毛细血管内皮和此层的纤维母细胞的胞浆中均有分布.AQP-1可能通过上述分布,在调节纤周粘液系统的厚度、粘膜下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的水分交换、纤维母细胞层保持渗透压差的活动过程中与离子通道介导的离子流运动一起来积极参与中耳腔的水转运.由于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存在,也初步揭示了AQP-4和AQP-5在中耳腔粘膜组织中可能存在.AQP-1,4,5共同参与了中耳腔的液体平衡过程,参与了保持中耳腔正常情况下的无液体积聚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家正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措施大力资助高校贫困生.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覆盖面越来越大,存在着贫困生界定困难的问题.本文采用针对复杂社会问题的ISM研究方法来帮助界定贫困生,提高了效率,也从一定程度上排除了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7.
利用献[6]提供的三玻色子非线性相互作用模型哈密顿量导出的热力学势,计算光与晶格相互作用散射过程中入射,散射光子和声子的热平均数以及系统的熵,讨论了这些热力学量与频率及温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受生命体系中蛋白质孔道结构与功能的启发,基于固体材料的各种纳米孔道结构和纳流体器件的研究逐渐成为来自物理、化学、纳米、材料、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因此,固体纳米孔道也成为离子输运和分子传感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本文主要从电学输出信号的角度,系统归纳了稳态离子电流和瞬变电流波动2种类型的纳米孔道的传感分析方法.目前,由于固体纳米孔道的分析检测研究仅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未来纳米孔道的研究和应用,不仅需要新的材料和修饰方法,而且需要将纳米孔和非电流的传感技术相结合.而学习自然,构筑受生物启发的仿生智能人工纳米孔道系统,可以为未来的分析检测技术提供更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利相霖  郭维 《科技信息》2012,(9):373-374
分析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运行中的4个不安全因素,提出了要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加大技改投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更新观念、转变管理模式等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20.
郭维 《河南科技》2013,(16):176-177,185
本文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成都市的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定量的动态的分析,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成都市的具体情况下考虑了过境水资源,蓄水工程增量等供水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下,对未来的各种变化进行了模拟仿真。结合已有的静态研究,对比不同模拟方案,从而得出提高成都市人口承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