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33篇
综合类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稀土离子钆与人血清白蛋白和柠檬酸三元络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杨频 《科学通报》1989,34(24):1871-1871
在溶液中,顺磁离子引起的质子弛豫速率增加已应用于研究顺磁离子,蛋白质和原生质配体的三元络合物。哺乳动物的血浆白蛋白既能结合很多有机分子,运转游离的脂肪酸,又是金属离子可逆的螯合剂。稀土离子钆(Ⅲ)与白蛋白二元络合物的研究已有报道,稀土钆(Ⅲ)与白蛋白和柠檬酸三元络合物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在血浆中除白蛋白外,还有很多的原生质配体,Jackson等人已经阐明三元络合物比二元络合物更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应用核磁共振弛豫时间法研究了稀土钆(Ⅲ)、白蛋白和柠檬酸的三元络合物。  相似文献   
42.
在分析大量络盐生成热实验值的基础上、并应用荷移热指数,提出了计算MX_n·mR型络合物生成热的表达式。在计算了尚无实验值的1257种络盐生成热值(其偏差约为1—3%)的基础上,进而计算了它们由原始盐和气态加合物形成络盐时的结合热Q_m。根据Q_m值,对相应络盐的热稳定性作了判断。并依结合热Q_m和单分子结合热q_m的变化,对络盐的键合特性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导出了可以统一计算元素半导体以及二元和多元半导体的禁带宽度E_g、迁移率μ和热导率r的经验表达式。特别是对近200种晶体的E_g实测值同计算值作了比较,并以同样的准确性,预计了218种材料的E_g值。  相似文献   
44.
文中借助于热化学循环分别导出了金属在其自身熔盐以及其他熔盐中的溶解度与相应体系电负性的关系。提出了金属在混合熔盐中溶解的阳离子规则和阴离子规则以及计算不同浓度混合熔盐体系中阳离子或阴离子平均电负性的方法。文中列举事实表明上述关系和规则广泛适用并从能量的角度对金属溶解的机理有所分析。  相似文献   
45.
运用分子力学方法(MMPM)和分子轨道理论(CNDO/2)的联合计算,研究了四氢叶酸辅酶甲酸型模型化合物1,2,3-三取代的咪唑啉盐四个化合物用硼氢化钾还原的反应条件、中间体稳定性及反应结果,提出并证实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46.
用Ba(NO_3)_2代替传统BaCO_3,在较低温度下合成了零电阻温度在90K以上的超导体。用一步合成法和二步合成法分别合成了Y_2BaSrCu_3Ox超导体,研究了退火条件对体系超导性的影响,从固体化学反应角度讨论了超导相与杂相的形成,从配位化学的角度说明了Sr掺杂引起Tc值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47.
杨频 《科学通报》1992,37(21):1967-1967
金属离子在核酸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研究金属离子与核酸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均聚双链核糖核酸Poly(I:C)(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与Cu~(2+)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u~(2+)可使Poly(I:C)发生不可复原的解旋,其平均结合常数K_(?)为1.23×10~4(mol/L)~(-1)。  相似文献   
48.
杨频 《科学通报》1979,24(6):261-261
由于分子的结构与其力能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研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有可能阐明一系列有关分子的结构特性以及原子间相互影响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试图导出的电负性能标与键生成热的关系式:(-△H°)/n=(y′_B—y′_A)~2,讨论分子重排机理。  相似文献   
49.
利用滤纸基质室温磷光法 (PS- RTP)和高锰酸钾滴定法研究了饮茶过程中的冲泡水质、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及冲泡次数等对咖啡因及茶多酚溶出等的影响 ,从而对人们日常正确合理地饮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实验表明 :冲泡茶叶的水最好用自来水 ,水温控制在 95℃以上 ;冲泡时间 15 min以上 ;冲泡次数最多 3次 ;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红茶高 ,而它们的咖啡因含量则相差不大 ;茶汤中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可与冲泡水中的 Ca2 、Mg2 、Fe3 等离子作用  相似文献   
50.
杨频  张元澧 《甘肃科技》2005,21(12):195-195,149
“甘温除热”这一提法,创始于金元四大家之一,行医五十余年的著名中医学家李东垣先生的主要理论代表作《脾胃论》一书中。中国历代医家对此极为重视,不断地加以研究发挥,有力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直到今天,仍然在中医学术领域内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因理论上的认识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文根据“甘温除热”这一治疗原则,在使用补中益气汤中结合祖国传统医学对热性病的治疗法则,热的产生机理,和历代医学家对“甘温除热”的有关论述,以及在临床应用“甘温除热”时应当注意的方面,综合进行了阐述和论证。同时,作者在多年来的医学实践当中,在林宝成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甘温除热”法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这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