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6篇
教育与普及   1篇
综合类   18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AnApproachforIntegratingQuantitativeDeisionModelwithQualitativeJudgmentTXAnApproachforIntegratingQuantitativeDecisionModelwith...  相似文献   
112.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CNN)已在图像处理等诸多领域得到了有效应用.但目前PCNN模型的动力学特性未得到有效分析,使其在具体应用中始终存在参数难以设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拓展PCNN模型应用的发展,详细分析了PCNN离散模型的周期特性,并得出了相应的数学解析式.实验仿真结果验证了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  相似文献   
113.
 基于ISO/IEC 25010软件质量模型,提出了一种构件质量度量模型,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法对构件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度量模型和评估方法可作为构件管理者在对构件质量进行评价时参考.
  相似文献   
114.
 利用欧洲中心(ECMWF)ERA-Interim提供的1979—2013年的O3、温度和位势高度逐月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的160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差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亚春季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中国冬季降水对东亚春季O3强弱信号的响应.研究发现:①通过EOF分析可知,东亚春季O3主要有3种变化特征:其一是东亚春季不同时间的O3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或减少).其二是青藏高原是一个O3异常信号较强的地区.其三是鄂霍次克海以西的内陆地区和中国东北部地区的春季O3异常信号最强,且这两地区的异常信号位相相反.②东亚春季O3强时,中国冬季降水从西到东呈现了“多-少-多-少-多-少”的分布.这种响应显著的区域位于北方和内陆地区,而中国的东南地区较弱.这就说明,东亚春季O3对中国冬季降水是有一定的影响的.O3是如何引起中国冬季降水出现这种波列分布的原因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③选取了6个层次分别代表平流层和对流层来开展研究.从相应于O3强弱年的温压场分析来看,北半球冬季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的合成差值在中高纬度都呈现了波列的分布,在平流层呈“正-负-正”分布,在对流层呈“负-正-负-正-负”分布,且这种温压场对O3变化的响应在50、100、500hPa和700hPa层次最为显著.据此推测,东亚春季O3变化会引起北半球的温度场和位势高度场的调整,从而使得中国冬季降水分布出现异常.
  相似文献   
115.
 采用化学镀法在聚酯纤维表面镀覆一层导电银层,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子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聚酯纤维镀银前后的表面形貌、化学元素组成、银结晶结构进行表征.讨论了乙二胺浓度、AgNO3浓度、施镀时间和镀液温度对化学镀银聚酯纤维增重率及电阻率的影响,测试化学银镀层与纤维基体的结合牢度和耐腐蚀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下,电阻率低至2.31Ω·cm-1;镀层为高纯度的面心立方结构的单质银;银镀层具有良好的与基体的粘结强度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  相似文献   
116.
主要利用Mawhin延拓定理研究一类二阶具偏差变元微分方程x″(t)+f(t,x(t),x(t-τ0(t)),x'(t))+β(t)g(x(t-τ1(t)))=p(t)的周期解问题,得到了存在周期解的两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17.
首先针对函数在区间端点的单侧导数给出反函数相应单侧导数的求导公式;然后将反函数求导定理中的可导性条件"函数在某点可导且导数非零"分别换为"函数在某点可导且导数为0"与"函数在某点有无穷导数",得到反函数求导定理的各种变体.  相似文献   
118.
分析了传统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围绕虚拟与实际相结合的选题原则,虚实结合的设计方法以及强调团队协作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探讨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改革后的课程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有利于加强学生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9.
与压裂单条缝及多条缝的流动模式不同,包含相互交错裂缝的压裂裂缝网络流动会在裂缝交汇处产生流向重定向和流量重分配的过程。通过引入星三角变换法,并结合有限差分方法对这一特殊流动过程进行描述,推导裂缝网络内部流动数值解。基于Laplace空间源函数及叠加原理建立油藏流动解析解。耦合该两部分流动,给出一个压裂裂缝网络不稳态流动半解析模型,并利用现场实例验证模型的实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处理裂缝空间位置和导流能力任意分布的裂缝网络,能够预测生产井的压力、产量动态及不同生产阶段的油藏压力分布;在上下封闭无界储层中,压裂缝网存在裂缝内部线性流、裂缝与地层双线性流、地层线性流、过渡流以及拟径向流;受井筒存储效应的影响,观测不到裂缝内部线性流;渗透率为1×10-7μm2级别的储层在生产早、中期流体流动主要集中在密度大及导流能力高的裂缝附近,但最终(生产30~50 a)的泄流区域都局限在压裂改造范围内,改造区外的储层流体很少流动。  相似文献   
120.
针对水平井开发底水稠油油藏时发生底水突破产生底水"脊进"的问题,设计三维物理模拟装置,研究底水驱动油藏中的底水脊进及水平井中产生的水淹现象,对均质底水油藏分别进行注氮气泡沫和注冻胶压水锥的两组试验,油藏发生底水突破后,向油藏中注入封堵剂,通过分别注入3个段塞体积为0.1Vp的氮气泡沫和冻胶堵剂,对已经发生底水突破的油藏进行封堵与压水,对比分析泡沫、冻胶等堵剂的控水效果。结果表明,含水率在进行氮气泡沫和冻胶封堵的初期分别降低了48%和24%,最终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27%和51%,底水脊进得到了有效压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