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2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秦汉是中国民族互动过程中的第一次大整合时期 ,其结果是华夏民族的统一。与此同时 ,汉代在新的民族构成格局中开始了新的民族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2.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十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对台湾人类学的影响一是使人类学进入了对汉人社会的研究 ,二是在人类学的研究中带进了社会科学的立场。面对 2 1世纪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  相似文献   
43.
基本文化分类概念的研究在人类学上是一个很前沿的东西 ,其研究的目的 ,一方面 ,就民族志层面而言 ,自然是要更深入地去了解被研究的文化。另一方面 ,在理论上讲 ,是面对后现代主义对已有文化理论的解构 ,以对于我们的研究对象能够更基本、更细致、更深 ,而又更广泛的研究为新切入点 ,使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兼具反省性、批判性及建设性 ,以重建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44.
纳日碧力戈的研究取向是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之间 ,他认为目前 ,中国的人类学界缺少“游心” ,也不够宽容。他从学术背景开始 ,阐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外语言学研究的一些理论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代表作《姓名论》和《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他还介绍了自己在广西田林县所做的田野工作经历以及当地人的生死观、神山崇拜和风水观念。  相似文献   
45.
通过翁玲玲博士成长、求学、婚姻等经历,反映出人类学对于女性知识分子思想境界、为人处世等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6.
中国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国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他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攻读人类学,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同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途中误踏虎阱,王同惠在寻人救援途中不幸溺水身亡。费先生获救后根据瑶山调查所得资料,整理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当年他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在马林诺斯基教授指…  相似文献   
47.
通过《黄河边的中国》研究中国的“三农”问题,同时寻找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种不同于通常学术惯例的表达方式: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有权得到表述,调查者在“场景”中的所思所虑也应“随场呈现”。因为三农问题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只有将分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形成全国性的有计划的分区域研究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农村、中国城乡关系的一般判断。  相似文献   
48.
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必然会形成一些阶段性的民族融合成果。其中汉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案例,从中可以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49.
徐新建:各位学界同仁,在今天的两岸圆桌讨论会上,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院士和乔健教授作为主题发言人;此外,今天做主题发言的还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王明珂教授;来自厦门大学中国人类学所、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彭兆荣教授;论坛的秘书处特别邀请到来自中央民族大学现任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的王建民教授;我们今天的论坛还有两位女性的发言人,她们是牛津大学博士、台湾佛光大学翁玲玲女士和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刘源女士。我是徐新建,来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今天的圆桌论坛由我来担任主持。下面…  相似文献   
5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李。在东北、西北、西南厦中东南都发展出各有特色的民族群体,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民族构成平台上,在进入20世纪风骤云谲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共同的命运中,中国各民族走向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