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4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总结了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的科技论文数量、发表时间、主要研究内容、发表期刊的分布特点以及从事刨花润楠研究的科研机构等,揭示刨花润楠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刨花润楠多层次、深层次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战骨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即:超声波功率120 W、频率35 kHz、乙醇浓度40%、固液比1∶16、提取时间90 min。测定了战骨不同器官、不同部位及不同粗度茎中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总黄酮含量最高的器官是叶,最低的是根,茎中含量居中;直径为0.5~0.9 cm及1.6~1.8 cm的茎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在根与茎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皮部。该提取方法稳定、重现性好,精密度和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高战骨(犘狉犲犿狀犪犳狌犾狏犪)的产量与质量,研究基肥和追施化肥对战骨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以期为战骨生产中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在大田种植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基肥(鸡粪、猪粪、牛粪、火土、鸡粪+猪粪、鸡粪+牛粪、鸡粪+火土、猪粪+牛粪、猪粪+ 火土、牛粪+ 火土)、追肥种类(磷肥、钾肥、尿素、复合肥)、追肥量(20g/株、40g/株、60g/株)和追肥次数(1次、2次、3次)对战骨生长特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4种单一基肥中,鸡粪处理后植株的基径、株高、冠幅、茎重和根重都较大;两种基肥混合处理的植株长势和生物量优于猪粪、牛粪和火土3种单一基肥处理;火土和猪粪处理的基径、株高、冠幅、茎重和根重值较大;追肥以复合肥效果最好;追加钾肥和磷肥处理的植株生长指标和生物量较差.【结论】基肥以火土+猪粪(1∶1);追肥以施用复合肥,施用量为40g/株,追肥3次,战骨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试,找出柳州市主城区吸收SO2、NO2能力强的植物,为今后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型园林绿化提供素材.以广西柳州市主城区内61种绿化植物为对象,采用HNO3-HClO4、H2SO4-H2O2消煮法,对其叶片的全硫、全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61种绿化植物的全硫含量为0.024%-0.711%,全氮含量为0.007...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喀斯特石山特有植物小花异裂菊Heteroplexis microcephala Y.L.Chen.根际和非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及差异,揭示其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壤养分分析常规方法和Biolog-ECO微平板法,对小花异裂菊5个典型分布地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花异裂菊根际土壤中,速效钾、全钾、pH、全氮、全磷、碱解氮、交换性钠以及交换性镁含量均高于相应的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2个分布地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与非根际基本相同,其余3个分布地则根际明显高于非根际;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均为羧酸和糖类化合物,4个分布地的根际微生物碳源利用率均明显高于非根际;主成分分析显示,糖类化合物是驱动小花异裂菊根际和非根际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碳源;冗余分析显示,全钾和交换性镁对小花异裂菊根际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模式影响呈正相关,全磷、速效磷、交换性钙与碳源利用呈负相关。本研究表明,通过分泌微生物代谢利用最广的糖类和羧酸类碳源来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整体代谢活性、促进土壤养分循环并形成适宜自身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出五指毛桃种苗科学合理的质量分级标准,采用相关分析、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五指毛桃种苗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可以选用地径与冠幅作为五指毛桃种苗的分级指标。五指毛桃种苗的分级标准为Ⅰ级种苗:地径≥2.39 mm,冠幅≥13.55 cm;Ⅱ级种苗:地径≥1.93 mm,冠幅≥10.58 cm;Ⅲ级种苗:地径<1.93 mm,冠幅<10.58 cm。本研究制定了五指毛桃质量分级标准,可为将来五指毛桃种苗的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索适用于黄花倒水莲(Polygala fallax Hemsl.)的栽培措施,为黄花倒水莲的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以黄花倒水莲组培苗为材料,研究种植模式、立地条件、种植密度、肥料种类、施肥次数、施肥时间对黄花倒水莲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山地、林下种植模式,黄花倒水莲的产量和成活率明显提高。选择在4月移栽幼苗,成活率可高达(97±2)%,高于其他月份。种植密度为50 cm×50 cm时,平均产量最高。施用有机肥时,产量较施用复合肥、不施肥明显增加;当施肥量为750 kg/666.7 m2时,产量达到最大;每年于6月施肥效果最好,其次是4月。综合考量,为提高黄花倒水莲的产量,种植地应选在山地,采用林下种植模式;4月移栽;种植密度为50 cm×50 cm; 4-6月施用有机肥约750 kg/666.7 m2(每株约0.2 kg),分两次施肥。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金槐(Sophora japonica‘Jinhuai’)的扦插生根成活率,拓展金槐苗木生产渠道,选择健康的金槐枝条作为扦插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探究插穗粗度、基质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4个因素对金槐扦插成活率及扦插苗性状的影响,以期为金槐扦插育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9个组合的成活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组合5成活率最高,为54.00%;9个组合的根数、枝数差异不显著,而根长、根粗、茎长、茎粗和叶片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组合5和组合9最有利于根生长;组合7的平均茎长最长,为10.6 cm,与组合4,5,6,8,9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长于其他组合;组合9的茎粗为3.03 mm,显著高于其他8个组合;叶片数最多的是组合9,为7.8,与组合7差异不显著,但二者显著高于其他6个组合。综合比较得出,粗度为10-14 mm的穗条使用50 mg/L的吲哚丁酸(IBA)浸泡后扦插于细沙基质中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更有利于金槐扦插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广西推广种植的典型药食同源植物品种,对51种典型药食同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实验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建立药食同源植物综合评价模型,然后计算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抗性及引种难易等指标的权重,按照评价标准对51种典型药食同源植物进行排序并划分等级。评价结果表明,51种典型药食同源植物分为4个等级:Ⅰ级(分值≥2.5)为最适宜推广种植的典型药食同源植物,共15种;Ⅱ级(2.3≤分值<2.5)为比较适宜推广种植的典型药食同源植物,共15种;Ⅲ级(2.0≤分值<2.3)为一般适宜推广种植的典型药食同源植物,共20种;Ⅳ级(分值<2.0)为推广种植受限的典型药食同源植物,共1种。综合考量,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金槐Sophora japonica‘Jinhuai’、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山银花Lonicera hypoglauca Miq.、佛手Citrus medica‘Fingered’、葛根Pueraria edulis Pampan.、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调查、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资料,系统地调查和梳理广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为广西药食两用植物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广西药食两用植物共计146科435属741种;不同性状类型植物组成的顺序依次为草本>乔木>灌木>藤本;其中375种为无危状态,近危、易危、濒危种数共计占总种数的11.60%;以果实、种子类入药的植物最多;功效以清热解毒类为主;有69种被列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有44种被列入《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广西药食两用植物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在后续开发中特别要注重濒危物种的保护和药食同源药材的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