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46篇
综合类   4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建议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11月,我国广东出现传染性肺炎,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和病程特殊、有别于细菌性肺炎,而被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来用得更多的是“非典型肺炎”,并进一步被简略为“非典”。2003年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意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文缩写为“SARS”,于是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华文地区便有该缩略词的不同中文译名,如“萨斯”、“沙士”、“沙斯”、“萨丝”、“沙氏”、“沙示”等等。“非典型肺炎”不是新名词,传统上指因感染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贝纳立克次体和病毒等而发病,传染性不强,临床症状不典型,与胸部X线表现不一致的一类肺炎,是相对于感染肺炎链球菌而发病的典型性肺炎而言的。可见,“非典型肺炎”是一个概念较为宽泛的病名。我国当初称“非典型肺炎”,事出有因,但时至今日,科学界对这一新出现的传染病已有一定的了解,如世界卫生组织4月宣布科学家发现这次发病的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等,再使用概念宽泛的“非典型肺炎”已经不合适了。“SARS”最先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卡洛·厄巴尼(Carlo Urbani)命名的。他不幸染病,于3月29日在曼谷以身殉职。为了纪念他,世界卫生组织将这次出现的传染性肺炎命名为“SARS”。目前国外学术界、新闻媒体已基本接受并开始使用“SARS”这一名词。它的中文译名可借鉴于“艾滋病”的翻译。艾滋病英文全称为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意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译名一度也有“爱滋病”、“爱之病”、“艾滋病”等,最后统一为“艾滋病”。因此,“SARS”也可以根据缩略词来音译定名。在目前几种中文译名中,“萨斯”比较符合中文发音。所以,建议目前使用“萨斯”作为中文译名。其实,SARS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术语学来看,病名若能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单义性、约定俗成等原则来命名;确定的中文病名,要符合中文的语言,能“望文生义”,反映出该病的特点,那是最为理想的。众所周知,SARS爆发以来,仅有半年时间,尚有许多未知数,如发现新型冠状病毒,但尚不能排除其他病原体;对SARS的病因、传播途径和源头、发病过程、致病机制的认识尚不清楚,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说,SARS还不能算是一个理想的病名。当然,如果SARS(萨斯)继续沿用下去,也就约定俗成了。 (2003年5月底)①王永炎院士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②朱建平研究员是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62.
2000年8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医药名词委)成立,2004年9月进行换届,五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药学名词的特点,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在此与大家一起来分享。中医药学名词的特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中惟一能完整地保留至今并以自身独特的体系仍在继续发展的学科,有很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理论体系,确切的临床疗效。其中中医独特的理论是由独特的概念构成的。中医独特的概念则是由中国独特的语言所构成的中医术语来表述的。中医术语有它的独特性,其独特性在于它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因为我国绝大多数自然科学的术语来源于外国(俄文、英文),主要是统一术语的汉译名。而中医大量的名词术语形成于古代,有的甚至有数千年的历史,并且构成自己的术语体系。中医术语有体系也有其特点。一是历史性:由于中医药学的历史性,名词术语多为古代汉语,有时字即是词,如气;有时短句也视作一个词,如木克土、肺主气、心开窍于舌等;更有古今词义的演变,古文的现代表述等。二是人文性:中医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釜底抽薪、提壶揭盖、三子养亲汤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三是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冷哮、热哮等。很少用定量描述。四是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表述:如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火克金……总之,中医药学历史悠久,加上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浓厚,以及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的影响,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所表述的概念形式与现代医学也不同,很难用“种差加属”的方法来规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特点决定其规范化工作的艰巨性。建立一套适合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模式中医药名词委成立不久,科学技术部设立专项《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由中医名词委挂靠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牵头实施。2003年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5283个术语的规范,包括汉文名、英文名、注释。2005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2004年初,科学技术部又继续支持中国中医研究院项目组开展“中医内妇儿科名词术语规范与审定”专题研究。2004年4月,我们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制定中医药学术语国际标准,受到WHO西太区的高度重视,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启动了这项工作。今年,我们开始着手《海峡两岸中医药学名词对照》工作。五年来,我们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医名词审定工作的模式,内容包括“一个总体计划”、“两支队伍”、“三个工作程序”、“四种理念”、“若干规范守则”等。一个总体计划中医名词委成立之初,就制定审定基本名词、各科名词、修订名词和审定新名词“三步走”的总体计划。两支队伍建立了以全国中医药名词委为核心的专家咨询组(审定层次)和以中医药名词委办公室/项目组为主的工作组(研究层次)两支队伍密切配合的有效的运行机制。三个工作程序办公室/项目组在广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方案;然后通过小型会议、个别面谈、书信、网络等多种形式,尽可能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最后再提交名词委集体审议,集中多数专家的智慧,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四种理念我们提出并遵循中医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四个新理念: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一项复杂性研究、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审定之后的名词应具有最高的权威性与最大的约束力,而权威性寓于广泛性之中。这要求我们尊重专家,尊重知识,发扬学术民主,靠集体的智慧,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共同完成。我们的经验是本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广泛地征求老名医、老专家的意见,把广泛尊重中医界各方面人士的工作做在前面,在工作中形成有效的协商模式。征询意见可以本着“小—大—小”范围的原则进行。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规范审定的名词应该是最有权威的。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我们要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要参与国际科技工程,所以我们的名词审定就要朝向国际,让更多的人接受中医、利用中医、发展中医。同时,也要注意其本土化,要强调我国是中医的故乡,中医具有原创性。名词的规范审定及其相关的标准,应该由我们来做。我们强调中医药名词的审定,要“一体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我为主,我主他随。一项复杂性研究中医药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相渗透的学科,尤其是人文哲学对古代中医学的深刻影响,直接反映在名词术语上,诸如阴阳、五行、气之类,中国传统文化味很浓。中医名词术语多为定性描述,如实喘、虚喘等;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的名词来概括,如金克木。这些又增加了复杂性。由于有相当部分的中医学名词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因此要将具有丰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作恰当的英译,实属不易。中医药学科体系表现为由中医药名词术语体系构建的学科概念体系。因此,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和审定,虽然不能代替中医药学科概念体系的研究,但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名词术语本身,而必须尽可能地考虑学科概念体系的构架。其复杂性,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作中,要自觉地应用复杂性理论来作指导。一个朝向目标的过程我们制定了中医药名词审定的总体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先从3万多条中医药名词中筛选出重要的常用的基本名词术语约5000条,进行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二步在完成中医药基本名词的规范研究之后,再开展基本名词之外的中医基础理论、诊疗基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养生、医史文献等名词术语的规范研究和审定。第三步修订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规范和审定新出现的中医药学名词。本项工作是一个过程,没有一个尽头。先搞出一个标准,然后进一步完善。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做得再好也只能是现阶段的较高水平,总是有待日后的完善。名词需要一稿一稿地修订,没有摊子可收,要一直干下去。每一次修订,都有可能增加,或删减,或修改前一稿所定下来的名词,这就是“过程”的含义。若干规范守则按术语学要求,结合中医术语历史性、文化性、定性描述、抽象概念用具体物名来表述等特点,制订《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原则与方法》、《中医药学名词·基本名词选词原则》、《中医药基本名词英译原则及方法》等若干重要的名词规范守则。在工作中,我们首次采用了术语学的新方法,遵循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简易性、国际性、约定俗成、协调性等原则,使审定工作本身有章可循。五年来,我们在中医药学名词审定的实践过程中,也在理论上对中医术语及其规范工作的目的、意义、任务、内容、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作了初步探索,为构建中医术语学乃至中国术语学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3.
根据术语部件的概念,以中医内科学为例,筛选出主要术语部件,然后基于国内外4种最为前沿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中医内科学主要术语部件英译的原则和方法,提出较为合理的规范英译的建议,以推进中医内科学乃至中医学术语英译规范化工作的深入。  相似文献   
64.
从3部《中医药学名词》使用反馈情况来看,一些已经废弃的术语仍在被使用。原因之一是废弃的术语不再存在于数据库,用户不能通过查询废弃词而关联到同义的规范词。文章主要讨论中医药术语同义词查询数据库及检索工具建设中的技术要点及核心逻辑。该同义词查询数据库的建立,为推广中医药规范术语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5.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启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古代文献中蕴藏着原创思维和宝贵经验,应当认真继承,深入挖掘。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获得创新灵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中医药重大创新案例有力地证明,中医药发展主要依靠继承性创新。以中医辨治模式为例,阐述中医药继承要认真、全面、充分。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证论治三种辨治模式。西医传入后,辨证论治被不断强化成为中医辨治主体和特色优势。中医原本就有的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被淡忘,甚至自动归属于西医,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若要站在今人的前列,必先站在前人的肩上,中医药创新尤其如此,在当今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66.
<正>有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喜欢看一些色情图像,甚至偷偷看"黄片"。有些家长觉得,想看、偷看黄色内容属于下流行为,担心孩子的品德有问题;有些家长怕孩子沉迷于此,会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还有些家长认为,青少年看了黄片后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容易导致犯罪事件的发生。其实,对于青少年爱看"那些东西"这件事,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和对待。  相似文献   
67.
探讨了数据挖掘的一种新模型——伯恩斯坦(Bernstein)基函数拟合预测模型,借助该模型的凸包性,对上证指数这一稠密时序资料进行了分阶段移动预测模拟,并分析了实际拟合模型和预测模拟的误差,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实践表明该模型对稠密数据集的研究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朱建平 《太原科技》2006,(11):45-46
从管理思想的创新,服务理念的创新,营销管理的创新,管理手段的创新等方面,论述了电力企业的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69.
<正>王女士的"纠结"王女士最近很"纠结"。女儿读初中,虽然成绩还不错,但与一个男孩子走得很近。王女士注意打探、追踪,发现女儿和这个男孩在QQ上聊得火热,不上课时经常待在一起,有几次王女士还发现女儿和这个男孩子在路上你搂我抱,行为"不规"。为此,王女士责骂过女儿,不许她早恋。女儿一面不承认,一面仍和这个男孩很要好,只不过行动更为"地下",尽量瞒着父母。  相似文献   
70.
小黄忍不住给青春热线打电话诉说心中的困惑。读中学的他经常会想到男女之事,尤其是看了一些"黄"的文章,或是同学间有时骂人、玩笑中带性的内容,常会在脑子里挥之不去,还会"充分发挥"、想入非非,甚至会有变态、乱伦的想法,睡觉也会做性梦,在梦中做那些现实中敢想不敢做的"苟且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