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22.
在建立考核指标系统的基础上 ,用层次分析法给出各指标和权重 ,从而形成较客观、合理的考核系统 .  相似文献   
23.
针对小波分析在故障诊断时的局限性,将小波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算法相结合,提出基于小波包能量谱及支持向量机算法(SVM)的故障检测方法.该方法以振动信号小波包分解后各子频带的能量作为故障检测特征,利用SVM算法对轴承故障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小波包能量谱能有效地反映轴承信号特征,并对故障进行检测.该方法同基于Lipschitz指数熵、单奇异点检测,以及小波包能量谱与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故障检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率均优于其他三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4.
多小波由于具有良好的性质已成为小波研究者们研究的热点。在多小波的研究中多小波基的构造是它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文中给出了一种一般的构造二重紧支撑对称-反对称正交多小波的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构造对称-反对称正交多小波将极其容易。  相似文献   
25.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预报警报工程体系的建立需要多部门、多学科的合作。2003年6月1日中国气象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分析了我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与降雨等多因素、多学科的关系。介绍了国家级地质灾害预报警报业务系统的有关技术,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出了从地球系统5大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地质灾害,建立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警报和防治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26.
曲面展开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半挂车车身变截面罐体为例,采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通过对CATIA V5的二次开发,研究了具有较高展开精度的变截面车身罐体曲面的展开方法与技术。  相似文献   
27.
工程招标投标价格的确定及其概算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晶 《科技资讯》2006,(6):35-3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加入WTO已成为现实,各个领域与国际惯例接轨是不可避免的,在末来的经济发展中,市场因素是决定因素,国际惯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在工程招标、投标的过程中.只有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工程招标投标,选择技术设备力量过硬、履约能力强、标价合理的专业队伍中标,提高工程质量,才能降低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方面的费用。  相似文献   
28.
1设计与制作取厚度0.3cm不锈钢板制成12×9×4cm方盒体,内有持针钳架、补片、毛垫片手金等。待外钳架:8×2cm有卡槽与右侧盒壁连接,上端有2个持钳孔,可随意开拉。补片、毛垫片平盘:两个、圆形,直径5cm。底部有螺丝与底盘固定,两侧有弹簧夹截线刀:位于盒体前部,6×2cm,刃朝上,刀体两侧固定。10×8cm平台,盒体左侧与平台相连,上有毛垫片固定架及预凝盒等c补片、毛垫片固定架:盒体在刚平台上。个装有弹提式可调支架,特切割好的小垫片(8x3mm)夹于此,格用。心包片库政盒,人造血管预凝盒:两个5X5cll,于换和存和。肝包片用。…  相似文献   
29.
本提出了一种利用微波反射电桥来检测隐身潜艇消声粘贴缺陷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同于常用的超声波扫描法,具有设备简单、响应快、可以在空气中检测等优点。也可以对其它分层介质材料粘贴缺陷作实时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30.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讨论了基于PC机网络,虚拟器件,仿真软件等技术引入我校的《电子线路实验》中的基本思想和对一个实验的初步实践,探讨对《电子线路实验》教学体系,教育模式,实验方法的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