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目的研究渭河流域宝鸡段(13km)范围内拦河筑坝对周围空气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KEC-900正负离子测试仪和KEC-R2型高智能记录仪测量记录从福谭桥至蟠龙大桥等8个观测点的空气负离子(negative air ions简称NAI)浓度,利用SPSS20.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蟠龙大桥NAI浓度与福谭桥NAI浓度没有显著差异;蟠龙大桥NAI浓度与其余6个观测点NAI浓度在0.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2)福谭桥和蟠龙大桥NAI浓度均值分别为246个/cm3、214个/cm3,同属于渭河流域的自然态,空气清新度指数(Fresh Air Index,简称FAI)属于2级;宝成铁路渭河大桥、清姜河橡胶坝、渭河步行桥以及金渭湖拦河闸坝NAI浓度均值分别为990个/cm3、833个/cm3、925个/cm3、926个/cm3,FAI均属于3级;渭河钢索软吊桥和东岭廊桥NAI浓度均值分别为1 259个/cm3、1 011个/cm3,FAI均属于4级。结论拦河筑坝对附近空气质量有显著改善,选择在河坝附近进行生态保健游览和体育锻炼,有益于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提出了建立可持续课程体系的思想 ,并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课程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地球问题是指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存在的一系列阻碍或破坏人类生存的发展,并得到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与现象。本文探讨了跨世纪地球问题的确认条件,表现以及科学预言在确认地球问题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访谈调查,采用独立样本积分比较分析法,引用国民灾害感知研究指标体系,对宝鸡市陈仓区农村居民个体特征与灾害感知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①居民灾害感知能力与居住地特征和性别特征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其次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职业、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特征,其中受教育程度和年龄差异与灾害感知成线性相关的概率较小.②从居住地差异看,居民的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山区居民、台塬区居民、平原区居民;从性别差异看,居民灾害感知能力农村男性居民强与女性;从职业差异看,居民灾害感知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学生、农民、自由业者;从年龄差异来看,居民灾害感知由强到弱的顺序为20~30岁、40~50岁、11~20岁、30~40岁、50~60岁、60岁以上;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居民灾害感知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小学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以上、初中.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兰州市黄河高漫滩沉积剖面的观察和81个样品的颗粒分析,研究了兰州市黄河高漫滩剖面沉积特征和洪水事件.结果表明:黄河兰州段高漫滩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发生和短期降水量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指示洪水和降水量变化的指标.LC剖面可分为10个沉积层,颗粒组成以粗粉砂、极细砂、细砂为主,胶粒、粘粒、细粉砂、中砂、粗砂含量都较小,这10个沉积层指示了10次大小不同的洪水事件.在充分考虑沉积厚度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LC剖面10个阶段河漫滩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0阶段>8阶段>9阶段>1阶段>2阶段>3阶段>7阶段>5阶段>4阶段>6阶段.LC剖面第1、8、9、10层形成时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大于2.2 m,第2、3、4、5、6、7洪水阶段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小于2.2 m.根据兰州市及其以上黄河流域降水量少推断,LC剖面中的10个大洪水阶段的发生是由年降水量明显增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人口密度是由人口组成的具有连续分布特征的动态系统,是人口集团作用空间的存在形式。人口密度场地图是反映人口连续分布特征的地图,人口密度等值线是表示人口密度场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人口密度场图的特点和编制意义的基础上,以宝鸡市为例,采用加权圆法编制了宝鸡市人口密度场地图,并且阐明了与人口密度场地图编制有关的诸如加权圆半权及权系数的确定、控制点的布局、人口密度高度带的选择等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乡村与城市社区居民灾害感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居民对灾害的感知程度,并为政府减灾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和对比的方法.结果 79.41%的被采访者有过1-2次的受灾经历;在灾害信息的获取渠道中,乡村居民有94%首选的都是电视新闻或节目,有55.88%的被采访者通过广播或村委会通知的方式获得.城市居民选择广播和报纸杂志的频数为36.84%;在灾害发生时,79.41%乡村居民第一时间选择迅速到附近安全地点避难,2.94%的人选择等待政府安排,而城市有58.42%居民等待政府安排,7.99%留在家中;灾害发生后,乡村居民有55.88%的被调查者选择向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反映灾情,而城市居民只有23.68%对政府要求救助,城市居民有65.79%的被调查者选择自行迁移和自主解决避灾和损失补偿.结论 乡村居民认为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城市居民则关注灾害所带来的工作、生活上的不方便;乡村居民更倾向于灾害成因的自然侧面,而城市居民则倾向于灾害成因的人为方面;城市与乡村居民的灾害信息荻取渠道均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为主,但是乡村居民对村委会、学校等传播信息的认知度明显高于城市居民;面对灾害,城乡居民都倾向于自主避难,但是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度明显高于乡村.  相似文献   
18.
陕北地区公众气候变化感知的时空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为进一步协调人地关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入户访谈、问卷调查与实测数据对比的方法.结果 陕北地区居民对当地降水和温度变化的感知强度均随年龄(被调查者年龄为11~80岁).变小而在波动中变小,其中对降水和温度的感知强度分别以≥66岁和61~65岁年龄段相对较大,且延安地区居民对降水变化的感知强度随年龄变小而变化的幅度更大;与实测数据对比,居民的温度变化感知一致率延安、榆林地区分别为22.2%和66.7%,对降水变化感知的一致率均为33.3%.结论 从总体趋势上看,居民对温度、降水的感知与实测数据相对一致.在温度、降水变率较大的时段,居民的感知差异也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分析黄土高原存在的土壤干层所引发的植被建设战略和战术问题。方法采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结果在宏观战略上提出了植被建设应该与变化了的环境相适应的思想,提出"移位布局"的新思路。在微观对策方面提出植被建设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结论黄土高原的植被建设应遵循"因时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简论灾害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灾害评估是以灾害事件或灾害系统为评估对象的,通过对灾害事件或系统的深入分析,确定反映灾害事件或系统本质特征和评估者价值偏好的指标体系,来度量灾害事件或系统的行为过程。灾害评估的核心是度量指标体系的确定。分析了灾害评估概念与灾害评估系统的组成,并论述了灾害评估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