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21篇
丛书文集   18篇
教育与普及   19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37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以2012年的GOOLE EARTH高分辨率影像和1∶5万的DEM数据为数据源,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和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建立了草堂溪流域景观类型图。综合DEM生成的坡度和高程信息建立了地形位模型,借鉴移动窗口法做出研究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图,并探讨不同地形梯度下景观的分布指数特征。结果表明:林地和坡耕地的比例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0%和25%,其次比例较高的为草地近5%。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和生态工程的实施,中地形位是坡耕地的优势地形位,林地在中高地形位上占据优势。在河流两岸的中低地形位果园占优势是该研究区的一大特色。基于移动窗口法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图表明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以河流为轴线的扇状和分散组团式分布的特点,在总体上形成一轴两翼的独特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12.
以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的27个乡镇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方法,借助Erdas 8.5、ArcGIS 9.3以及Fragstats 3.3软件,探讨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27个乡镇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土壤侵蚀。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聚落分布整体较为分散,且斑块面积较小,但从局部上看,聚落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部“总体分布密、面积大”,南部“总体分布稀、局部密集,面积小”,聚落密度高低值相差达9倍以上的分布特征;②聚落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平均斑块面积在不同岩性上差异小,而在不同地貌类型上差异大;③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变化分布差异明显,海拔1000m以下及坡度15~25°的区域,聚落斑块分布比例最大;④聚落对其周围环境产生的土壤侵蚀主要表现在:聚落分布多的地区,土壤侵蚀较严重,相反,聚落分布少的区域,侵蚀较微弱;不同聚落缓冲区内的不同土壤侵蚀等级面积差异显著,且随着距聚落距离的增大,同一等级强度的土壤侵蚀面积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13.
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企业债和国债月度数据,利用遗传算法对静态利率期限结构NSM参数模型进行求解,进而拟合较为精确的企业债和国债的利率期限结构,据此计算出企业债的信用价差。数据一部分作为样本内拟合区间,另外一部分作为样本外预测区间以检查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建立自ARMA样本外预测模型和VAR样本外预测模型分别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价差进行预测,最后比较两种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VAR模型对于信用价差短期预测较为准确,而ARMA模型对于较长期预测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414.
南海西北部晚中新世的红河海底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南海西北部地震和钻井资料的研究, 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结合部发现了一个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黄流期)的巨型海底扇, 该扇体在纵向地震剖面上具有楔状斜交前积构型,横向地震剖面上具丘状双向前积构型. 位于扇体前端的YC35-1-2 井的岩心和测录井资料表明黄流组主要为下部以砂岩为主, 上部为砂泥互层的重力流沉积, 结合黄流期主要为半深海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 认为该扇体为一富砂/泥型的海底扇. 其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 最厚处超过2000 m, 其下部富砂部分也超过5000 km2. 初步的物源区分析表明其西部的归仁隆起和北部的海南隆起都不可能作为该海底扇的主要物源区, 而通过对莺歌海盆地黄流组的沉积相分析, 认为其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红河, 故将其命名为红河海底扇, 它与红河三角洲以及相关的海底峡谷共同构成红河沉积体系. 中中新世末东沙运动在莺琼结合部形成陆架坡折, 并在莺歌海盆地造成大幅度的相对海平面下降, 使红河水系直接推进到莺琼结合部, 这是形成黄流组下部大型富砂海底扇的最重要的条件. 其发现为青藏高原隆升和红河断裂带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并为南海北部深水油气勘探指出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415.
基于微观相场法, 利用Khachaturyan 所给原子间作用势与长程序参数关系方程得 出L12 相和DO22 相原子间作用势方程, 计算出Ni3Al(L12 相)、Ni3V(DO22 相)随温度和浓度 变化的原子间作用势值. 计算结果表明: 随Al 原子浓度增大, Ni-Al 间作用势近似呈线性 增大, Ni-V 间作用势近似呈线形减小. 将作用势代入微观相场方程中表明: 当Ni-V 间作 用势大于Ni-Al 间作用势时, DO22 相先于L12 相析出; 当Ni-V 间作用势等于Ni-Al 间作用 势时, DO22相和L12相同时析出; 当Ni-Al 间作用势大于Ni-V间作用势时, L12相先于DO22 相析出. 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416.
构造了n-李代数的uce函子并定义了它的乘法运算,给出了在函子作用下n-李代数自同构群提升和导子提升的条件是n-李代数完全,完善了n-李代数的扩张理论.  相似文献   
417.
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分代数方法的运载火箭自抗扰姿态控制方法.通过微分代数观测器得到输出的一、二阶导数估计,将二阶导数估计值作为模型摄动及外部扰动的观测值,在输出反馈控制器中加以补偿.控制器采用改进的PID控制算法,并给出了一种控制器参数选取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具有自抗扰的性质,而且对于火箭发动机停摆故障具备很好的容错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418.
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深部长9油气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对油气藏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区延长组深部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沉积体系时空分布、优质砂体发育、鼻状隆起等因素的控制.同时指出,这几个因素的优化匹配是寻找延长组深部长9油层组岩性油藏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419.
为了解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显著性检验、x2统计量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亚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种群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阶段亚乔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正联结,从中林龄到成熟林再到过熟林,灌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变化趋势为不显著负联结→不显著正联结→不显著正联结;(2)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主要木本植物正联结种对比例增加,种间关系逐渐趋于正联结,群落稳定性逐渐增加,向顶级群落方向演替;(3)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中大多数种对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物种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种对间的关联性较弱,所研究的马尾松人工林仍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充分利用种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进行科学维护,可以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20.
 对沼气发酵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在生态学基本问题研究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科学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生态学基本问题及相关科学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首先,模拟某一区域(如云南)代表性气候区域沼气发酵系统的自然环境,在实验室建立对应生态系统模型,以及模拟自然环境(simulated natural environments)的纯培养分离、培养体系.其次,应用免培养分析法(culture-independent methods)和所建立的分离培养体系,对系统不同发酵时期微生物群落全面的微生物多样性(包括纯培养)、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时空动态进行研究.同时,记录发酵全过程非生物因子的动态,并进而通过生态因子综合分析,揭示系统厌氧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包括生物因子间、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间,以及非生物因子间的相关性,亦即系统蕴藏的生态学基本问题.再者,依据研究结果,建立高效厌氧消化活性污泥富集、驯化与培养新方法,设计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沼气发酵系统,从而为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最后,提出未培养微生物的可培养策略,为特定区域沼气发酵相关微生物资源的收集、保藏、研究与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