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系统科学   18篇
丛书文集   32篇
教育与普及   2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54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依托上海市济阳路高架新老桥拼接项目进行了基于高应变强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材料的拼接缝试验.试验采用非对称加载,目的是模拟新老桥的不均匀沉降.试验结果表明,UHPC拼缝整个受力破坏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弹性阶段、裂缝发展阶段、持荷至破坏阶段.在UHPC板下缘首先出现裂缝,之后UHPC板侧面出现大量微小裂缝,裂缝均以微裂缝簇的方式呈现,裂缝宽度发展缓慢,且沿着板高向上发展.UHPC转角为1.2%时裂缝宽度仅为0.16 mm,具有出色的裂缝控制能力.最终,UHPC板底出现主裂缝,横向钢筋和门筋屈服,钢筋布置方式满足试件破坏形态要求,说明试件的配筋合理.结合有限元模型对试验进行模拟,吻合度较高.利用有限元进行参数分析,发现增加接缝自由长度和减小接缝厚度可以有效增强接缝弯曲性能.由于UHPC材料进行接缝施工具有方便、快捷、性能优越等优点,提出基于上下部构造不连接类型的接缝形式,并给出具体配筋方案.  相似文献   
82.
刘超  吴正洪  林磊  宋昌奇  马健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2):14485-14493
带弹簧片高压转子连接螺栓组件由D头螺栓和弹簧片激光熔焊组成,其因结构简单、设计精巧等原因,在国内外各型发动机上广泛使用。为彻底解决各型发动机带弹簧片高压转子连接螺栓组件焊接裂纹故障问题,以某型发动机故障件为基础,通过断口宏微分析、金相检查、焊接深度测量、温度场评估、材料选用分析、结构尺寸分析、有限元仿真计算、分解/装配过程分析等方法,对带弹簧片高压转子连接螺栓组件焊接裂纹故障进行全面的研究,最终定位了故障的根本原因:螺栓组件焊接深度不足且存在明显的焊接薄弱处;螺栓组件弹簧片因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自锁螺母分解/装配过程中弹簧片承受不合理扭矩,当扭矩过大时,焊接薄弱处因应力超限而过载破坏。从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改进后的螺栓组件未再出现裂纹故障,证明了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采空区覆岩采动裂隙形成过程中的演化规律,基于煤岩细观破裂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方法,结合非线性的分形几何理论,研究了覆岩采动裂隙演化过程并定量地描述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采动下覆岩不断劣化,其内部细观损伤积累最终引起覆岩破坏.采动裂隙演化过程中的声发射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特征,加载后其分维值首先小幅度的升高,随后急剧下降,尤其是在破坏前降到最低,该特性可作为评价覆岩破坏的有效指标.上述结果能很好地解释覆岩采动裂隙的演化机制,并指导灾害发生前覆岩稳定性发展趋势的预测预报等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84.
Finds in Testing Experiments for Model Evalu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o evaluate the fault location and the failure prediction models, simulation-based and codebase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the required failure data. The PIE model was applied to simulate failures in the simulation-based experiment. Based on syntax and semantic level fault injections, a hybrid fault injection model is presented. To analyze the injected faults, the difficulty to inject (DTI) and difficulty to detect (DTD) are introduced and are measured from the programs used in the code-based experiment. Three interesting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s: 1) Failures simulated by the PIE model without consideration of the program and testing features are unreliably predicted; 2) There is no obvi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TI and DTD parameters; 3) The DTD for syntax level faults changes in a different pattern to that for semantic level faults when the DTI incre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meters have a strong effect on the failures simulated, and the measurement of DTD is not strict.  相似文献   
85.
信道分配和功率控制问题是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核心问题。文中根据不完美频谱感知情形下的干扰功率模型,建立认知无线电网络共同信道和功率分配优化模型,并通过罚函数法,将标称的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简化为不带约束条件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共同信道和功率最优分配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在不完美频谱感知情形下对信道和功率进行联合最优分配,减少对主用户功率干扰,实现网络中认知用户吞吐量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6.
根据代数和余代数的一些基本知识,可分单子的定义和与其定义等价的两个命题,类似给出了余可分余单子的定义及与定义等价的两个命题及其证明过程.  相似文献   
87.
非建模系统误差是影响整周模糊度固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有经验模态分解理论的基础上,定义经验模态分解的多尺度分解与重构结构,依据累积标准化模量的均值随尺度的变化确定非建模系统误差与噪声分离尺度的选择标准,分离出双差观测值残差序列中的系统误差,并对初始双差观测值进行修复,得到去除系统误差后的双差观测值序列。比较系统误差消除前后LAMBDA方法求解整周模糊度固定的速度、可靠性和搜索空间,结果表明: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消除系统误差后,LAMBDA方法求解整周模糊度固定的速度和可靠性明显提高,搜索空间得到一定优化。  相似文献   
88.
张斌  刘超 《科技资讯》2010,(30):201-202
利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解析羌活葛根药对和单味药间挥发油的共有组分,得到药对和各单味药的纯色谱曲线和质谱,通过质谱库定性和解析色谱曲线积分法定量,发现药对挥发油组分含量主要来自羌活,化学成分种类为两单味药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
采用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和逻辑分析等方法,从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学校体育的功能没有充分挖掘;体育课程的目标不明确;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人文价值缺失,课程结构不合理,脱离学生实际需要;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不科学,过于注重甄别与选拔功能等4个方面对我国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体育课程、科学制定高师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科学选择与组织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的评价"教"与"学"等8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90.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时间较早,发展较快,影响较深,并逐渐成为了蒙古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对蒙古藏传佛教的研究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无论从人员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深度、广度上看都得到了全面的复兴,而且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