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三维弹性接触问题边界元法的一种误差直接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作者研究组关于二维边界元法误差直接估计的早期工作推广到三维弹性接触问题,提出了当域内点趋于边界时计算内点位移的极限的算法,并把接触面两边物体相应点的位移极限值之差的某种度量作为三维弹性接触问题边界元法误差的一种直接估计。给出的三维弹性接触问题的算例证明了这种直接估计和相应的自适应计算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钢管与管内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判别钢管混凝土套箍作用发生的时刻和大小,文章围绕钢管混凝土轴压构件在工程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典型受荷方式,例如钢管和混凝土共同受力、仅混凝土受力、仅钢管受力等,分别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各受荷模式下钢管与混凝土界面法向应力沿截面宽度、短柱高度及随轴压荷载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受荷模式下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的界面法向应力沿截面宽度均呈"槽形"分布,但数值差别较大,由小到大依次为仅钢管受力、钢管和混凝土共同受力、仅混凝土受力;钢管和混凝土共同受力时钢管和混凝土的套箍作用发生在0.5倍极限荷载后;钢管约束混凝土的有效作用长度约为0.55倍截面宽度,非约束区域界面法向应力几乎为0。  相似文献   
33.
为解决钢管混凝土的脱空现象,提高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承载能力,设计了两种不同截面形式(单肋、双肋)的带肋钢管混凝土短柱.借助于有限元程序模拟了钢板厚度为4 mm、6 mm、8 mm的3组试件的轴压过程,通过比对结果数据发现:带肋钢管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比无肋钢管混凝土短柱在承载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同种壁厚条件下单肋截面在极限承载力提高程度最佳;壁厚在6 mm时单肋截面承载力提高最大.  相似文献   
34.
为了对矩形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桥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并助力该桥型的进一步推广应用,采用与试验结果相验证的有限元方法对矩形钢管混凝土连续组合桁梁主桁应力、混凝土桥面板应力、桥面板钢筋应力、核心混凝土应力、杆件屈服进程、杆件塑性变形进行失效全过程分析。基于截面塑性铰模型提出矩形钢管混凝土连续组合桁梁合理破坏机制;以截面刚度、承载力、结构是否发生合理破坏模式为评价指标,对桥面板配筋率、桥面板厚度、腹杆和弦杆壁厚比、弦杆内填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一系列设计参数合理取值范围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桥面板配筋率合理取值宜为1.39%~2.31%;桥面板厚度对组合桁梁负弯矩区承载力影响更为明显;腹杆与弦杆壁厚比α的合理分布为0.667~1.0;中支点下弦杆、跨中上弦杆内填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对提升组合桁梁刚度和承载力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5.
在钢桥面板与沥青铺装层之间设置轻质混凝土层,组成了一种新型钢桥面复合铺装体系。为研究这种新型铺装体系的力学特性,制备了大比例模型试件,实测了不同车位下钢桥面及铺装结构的力学响应。结果表明:钢桥面板最大横向拉应力为90MPa,而设置加劲肋后最大拉应力降至为43MPa,即设置加劲肋有利于改善钢桥面板的受力。浇筑轻质混凝土铺装层后,钢桥面板顶板和加劲肋底板的应力峰值、位移都降低,最大应力降幅达48%,最大位移降幅达18%,而且钢桥面板中的应力分布也更加均匀。作为铺装结构,轻质混凝土铺装层也与桥面板共同参与结构受力,使得桥面铺装体系的结构刚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6.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超稳定性理论和仅仅利用控制对象的滤波输入和输出信号设计自适应控制的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非线性液压控制系统.本方法可以不必测定对象输出量的各阶导数,采用比例+积分自适应律.研究了3阶系统跟踪2阶模型时的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