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9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69篇
系统科学   29篇
丛书文集   37篇
教育与普及   1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31篇
综合类   1645篇
自然研究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应用不同数据源分析不同林冠层中探测提取树高的异同,探索适用于中国北方天然次生林树高估测的方法。【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中林施业区0.25 hm2样地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激光雷达(unmanned aerial vehicle laser scanning, ULS)、地基激光雷达(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TLS)和Vertex IV超声测高仪实测单木树高,根据冠层高度分布(canopy height distribution, CHD)对林冠层进行分层,对不同林冠层(上层和下层)、不同树木类型(针叶树和阔叶树)探测提取的树高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由CHD计算得到的冠层分层阈值为8.5 m。树高的离群值大多产生在林冠上层,阔叶树比针叶树更容易产生离群值,ULS比TLS更容易产生离群值。在林冠上层,ULS比TLS估测树高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低2.56%,ULS提取针叶树树高的rRMSE比阔叶树低2.68%;在林冠下层,ULS仅能探测到少量树木,ULS比TLS探测提取树高的 rRMSE高6.31%,TLS提取针叶树树高的rRMSE比阔叶树低1.16%。【结论】针叶树的树高估测精度普遍高于阔叶树;当TLS和ULS均能对单木进行完全扫描时,具有准确提取树高的潜力;树高离群值多由冠型不规则或相互交叉的阔叶树产生,而大部分针叶树,由于具有规则的冠型,所以产生的离群值较少;基于CHD对林冠层进行划分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数据源估测树高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一种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二冷工艺进行优化.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应用概率法选取选择算子,根据适应度值来动态计算交叉和变异概率,能够得到更好的全局最优解,提高算法精度和整体性能.在基于凝固传热模型的二冷优化过程中,采用变间距差分法离散求解传热方程,对比粒子群算法、多目标遗传算法,改进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搜索效率高,得到的价值函数最小.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优化后的二冷工艺,使得总用水量减少约10%,提高了铸坯质量,达到了节能降耗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感应加热钢包炉是国外新发展的一种二次精炼及加热设备,具有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特点,本文在感应加热钢包炉电磁与结构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用电磁场数值模拟方法对感应加热钢包炉的电磁设计和包壳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4.
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论文摘要作为二次文献,具有举要性、示导性、贮存性、传扬性及商品性等功能,具有客观性、说明性、简练性等特征;摘要的写作要求是以精练的文字高度概括地反映论文的主题、结论及有关实质性信息。在内容在述与文字长短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运用报道性或报道-指示性文体;要保证摘要的独立性、自含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锰酸锂废旧锂离子电池经放电处理后,再对其进行拆解→活性物质剥离→酸溶→沉淀回收Mn、Li等工艺处理,有效地回收了其中的锰和锂。实验结果表明:用2mol·L-1的HNO3 1mol·L-1的H2O2体系,在固液比为65g·L-1的情况下对经过600℃处理的锰酸锂进行酸溶效果最佳,LiMn2O4的溶解率为100%,锰的回收率达98%,所得Li2CO3沉淀纯度可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a secondary market, where retailers can buy and sell excessinventories, on the supply chain. We develop a two-period model with a single manufacturer and tworetail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irst period the retailers order and receive products from themanufacturer, bu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cond period, they can trade surplus products betweenthemselves in the secondary market.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correlated dependence ofretailers' demand on both the quantity effect and the allocation effect under the secondary market.Lastly,we study potential strategies for the manufacturer to increase sales with the existence of thesecondary market.  相似文献   
7.
根据山西省煤炭地质一一五勘查院CAD技术的应用实践,阐述了在机修中推广CAD技术的必要性,指出了在CAD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Summary The results described here demonstrate that THC-induced catalepsy in mice can be substantially inhibited by the prior administration of 1-THC-7-oic acid, the major metabolite of THC in most species including humans. This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action of THC may depend to a large degree on the levels of this metabolite at the sites of action.We thank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for supporting this project by grants DA-02043 and DA-02052 and for supplying all of the cannabinoids. One of us (S.B.) is also the recipient of a Research Scientist Award from NIDA. We are grateful to Kristen Carlson and Thomas Honeyman for helpful suggestions in preparing this report.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速相机对水滴撞击水膜的飞溅过程进行了详细测量,分析了水滴撞击水膜的飞溅临界值、二次液滴的直径分布和二次液滴的速率等飞溅特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参数范围内,当韦伯数增大时发生飞溅现象。此外,可以使用量纲为一参数K 来描述飞溅临界值,K=We·Oh-0.4。当K值大于2 100时发生飞溅现象,二次液滴的量纲为一直径和二次液滴的量纲为一速率随着K值的增大而增大。水膜量纲为一厚度对二次液滴直径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但由冠状水花产生的二次液滴的平均量纲为一速率随水膜量纲为一厚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源天然产物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资源之一.近年来,利用微生物共培养产生各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发展迅速.微生物共培养是一种通过模拟(微生物)栖息地/栖息环境以激活可能的沉默生物合成基因簇并进而诱导微生物产生新次生代谢物的有效方法.与菌株纯培养相比,共培养不仅增加了次级代谢产物的种类多样性,而且其生物活性及产量也得到了提高.文章就近5年来真菌与真菌、真菌与细菌、细菌与细菌等3种类型的微生物共培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简要介绍了用于分析共培养作用机制的多组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共培养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的进展及挑战.综述旨在为微生物共培养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并为微生物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